道教服飾
道教服飾,自古並無訂制。約從南北朝劉宋高道陸修靜起,始有衣冠之制度。《道門科略》敘述道士服飾之製作長短、條縫樣式多寡、各有准式,故謂稱法服。
故目前道士之服飾仍然保持傳統古服,唯因時代變遷或門派不同而導致各門各派服飾有所差異在所難免。再者現代製作法服講究精美華麗、重視派頭、五花八門失了不少古味及服飾之考究也是差異原因之一。下列簡略介紹~目前道士之服飾。
《巾、冠》巾,原用來包束頭髮之布,為士或庶民所用;冠指帽子,為達官貴人所用。道教制度內,巾為平時道士所用,冠則於舉行道教儀式之正式場合所用。
以全真派所用之巾冠,在《清規玄妙》中記載了清代全真派之服飾,曰『全真所戴之巾有九式』:一曰唐巾、二曰沖和、三曰浩然、四曰逍遙、五曰紫陽、六曰一字、七曰綸巾、八曰三教、九曰九陽。
所謂唐巾者,惟唐朝呂純陽組師之派裔可戴;然則老者戴沖和,少者戴逍遙,或冷時用幅巾,雪夜則用浩然。平時可用紫陽、一字,各從其宜。
修行有道之士,曾受過初真戒者方可戴立綸巾、偃月冠;受中極戒者用三教巾、戴三台冠;受過天仙戒者用沖和巾,戴五嶽冠。
巾皆元色布緞所製,蓋元為天,頭圓象天,天一生水,水色屬元,元機于道,以元色頂於首,尊道也。另有白雲觀八旬道人所敘之清末道士九巾為:莊子巾、告山巾、一字巾、九梁巾、逍遙巾、一扎巾、混元巾、太陽巾、荷葉巾,為道傳九巾。
歷代許多巾冠種類已經失傳,目前保留下來大約如下:
《混元巾》以紙板糊成硬沿裹布,帽頂中心有孔。道士戴混元巾時,扎髮髻,帽頂之孔露髮髻,方向為卯酉向,以一簪貫之。
《九梁巾》頂如中式瓦房斜頂,前有豎立九疊、九縫,故稱九梁巾。
《純陽巾》類似九梁巾之樣式,後有二條飄帶。『《三禮圖》稱,純陽巾,一名樂天巾,頂有寸帛,襞積如竹簡,垂之於後 .....。』
另外也有莊子巾、一字巾為老者所戴。少者則戴逍遙巾,坤道亦可戴荷葉巾。
目前所使用之冠,大概為「上清芙蓉冠」。此冠因樣式造型類似蓮花又稱「蓮花冠」,惟 高功 法師行科演教時方可用。現代的上清芙蓉冠大多為紙製品,縫上珠飾安上金泊,頂插「如意」。但也有製作精美之「上清芙蓉冠」,為合金製品。並附帶三件寶物分為「寶塔」、「如意」、「白鶴」,以便於冠上更換。但因價格過高,並不普遍接受使用。次為「偃月冠」,又名黃冠、月牙冠。覆元寶型之形態,有受過冠巾禮之道士皆可使用。再為「五嶽冠」,覆斗狀上刻五嶽真形圖。在全真道內,惟受過三壇大戒之道士方可用。另外一種稱為「五老冠」,又稱五帝冠。五蓮瓣形,中繡五老像,為高功做超度時專用。
《法衣、道袍》
法衣即法服,道教齋醮科儀中法師穿著之統稱。明代朱權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稱,「黃帝見天人冠、金芙蓉冠,有俯仰於上,衣金星斗雲霞之法服,執玉圭而前曰;帝勞心天下,為生民主,可謂德矣。帝始體其像以製法服,為道家祀天之服」。
法衣,今多作儀式中高功法師行科所穿之服解,一般道士平時所穿之服則稱道衣(服)。現在道服大約分為:得羅(又名道袍):特點為交領寬袖,袖寬尺寸為一尺八寸或二尺四寸,衣服為青藍色。
法服:道家之法服大概有兩種,一為絳衣一為對襟袍服。其中絳衣多為高功行儀所用。
絳衣之型式對襟,方方正正不裁袖,就其本意當為紅色,但現今製作多為五方之顏色。
對襟袍服之型式類似道袍,其袖寬尺寸為一尺八寸或二尺四寸,顏色多為紅色或黃色。
經衣:經衣也是對襟袍服,但腰間縫有大帶,身前由領下綴龍虎帶。如在全真道傳戒,方丈升座時,左右道童亦用此種款式之藍道服。而道眾之經衣顏色不外乎紅、黃二色。
戒衣:全真戒衣類似袍服交領右衽,腰間也縫有玄色之大帶,袍服前後皆垂有龍虎帶。
有關道服之顏色,根據《明史與服志》記載,僧道服:洪武十四年定,道士,常服青法服,朝衣皆赤,道官亦如之。惟道錄司官法服、朝服,綠文飾金。凡在京道官,紅道衣,金襴,木簡。在外道官,紅道衣,木簡,不用金襴。道士,青道服,木簡。可見道服以青藍為主。
關於全真道士之衣著,清代全真大師閔一得在《清規玄妙》中記載:凡全真服飾唯青為主,青為東方甲乙木,泰卦之位,又為青龍生旺之氣,是為東華帝君之後脈,有木青泰之喻言,隱藏全真性命雙修之意也。朝參公服頂黃冠,戴玄巾,服青袍,繫黃帶,外穿鶴氅,足纏白抹,腳納雲霞朱履,取五行具備之故耳。若宗、律兩師,加中單禮足,方謂合式。
冠服
------------------------------------------------------------------------------------------
冠服指道士平時穿戴的冠裳和免冠的簪披以及在齋醮中穿著的衣披。《要修科儀戒律鈔》稱“夫超出塵累,依庇法城,晨夕勤修,離邪歸正,以法法服,乃可朝真。穢黷褻裳,如何謁聖?然褐是日月之像,帔為氣數之衣,出入行來,彌須貴敬。一人有失,能敗法徒,總以澆訛,從何取則。今時之輩,或以淨衣穢慢,或以法服借人,或坐地而染塵泥,或藉床而當氈席,使神童而靡衛,令道俗以警嗟”。
① 據此,道教頗為重視教徒平時的穿著。至於在齋醮中教徒的冠裳,更被認為與儀式的效果密切相關,《要修科儀戒律鈔》引《千真科》稱:“道眾威儀,事在嚴整,衣服清潔,軌行可觀,則生世善心,諸天稱嘆。若形儀慢黷不喜,眾心不堪,就請毀辱道法,即是道寶有虧,斷大慈種。
若為眾儀軌,人所欽慕,即是道寶光顯,法門有寄。”②中國古代禮儀至為重視以冠服。
《禮記•冠義》雲:“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詞令”,只有“冠而後服備”,冠服齊備了,才能“容體正,顏色齊,詞令順”。因此“冠者禮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孔穎達於《冠義》下疏引《世本》雲:“黃帝造火食,毓冕,是冕起於黃帝也。但黃帝以前,則以羽皮為之冠,黃帝以後乃用布帛。”
③ 秦漢以後,隨著禮儀等級制度愈來愈嚴,不同階層的世俗冠服也有了明顯的區分。太平道以裹黃巾與世俗服飾相異,《後漢紀》稱“角黨皆著黃巾,故天下號曰‘黃巾’賊”,
④《太平經》在述及神衣時稱,“皆隨天法,無隨俗事”,並且認為“衣者,隨五行色也”。衣區分為五重,大重之衣五層,“像五行氣相合”;中重之衣四層,“像四時轉相生”;小重之衣三層,“像父母子陰陽相合”;微重之衣二層,“像王相氣相及”,六重之衣則“像六方之彩雜”。
⑤ 可見當時道教已將衣飾同教義思想相聯系。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已逐漸參照世俗社會的服制形成等級。陸修靜《陸先生道門科略》稱:道家法服,猶世朝服,公侯士庶,各有品秩,五等之制,以別貴賤,故《孝經》雲: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舊法服單衣袷幘,箓生袴褶,所以受治之信,男齎單衣墨幘,女則紺衣。此之明文,足以定疑。巾褐及帔,出自上道。禮拜著褐,誦經著帔。夫巾褐裙帔,制作長短,條縫多少,各有准式,故謂之法服,皆有威神侍衛。太極真人雲:制作不得法,則鬼神罰人。既非分僭濫,禍可無乎?”
⑥同是成書於南北朝之際的《無上秘要》,其卷十七、十八有《眾聖冠服品》,記述了“眾聖”的冠服,包括:道君、元君、五相帝君、五帝玉司君、五方帝、靈童等等。
⑦ 大約成書於南北朝末期的《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私》,卷五有《法服圖儀》一節,列舉各類道士的法服規定:
正一法師。玄冠,黃裙,絳褐,絳帔二十四條;
高玄法師。玄冠,黃裙,黃褐,黃帔二十八條;
洞神法師。玄冠,黃裙,青褐,黃帔三十二條;
洞玄法師。芙蓉冠,黃褐,黃裙紫帔三十二條;
洞真法師。元始冠,青裙,紫褐,紫帔三十四條;
大洞法師。元始冠,黃裙,紫褐,五色雲霞披;
三洞講法師。元始冠,絳裙,黃褐,九色離羅披;
大洞女冠。飛雲鳳氣之冠;
山居法師。二儀冠,上下黃裙帔三十六條;
凡常道士。平冠,上下黃裙帔二十四條;
凡常女冠。玄冠,上下黃裙帔十八條。
書稱“服以像德儀形,道士女冠,威儀之先參佩經法,各須具備一如本法,不得叨謬。違奪算三千六百”。
⑧ 對於披、裙、褐等的尺寸,也有明確規定,並與教義思想相聯系。“帔,令廣四尺九寸,以應四時之數;長五尺五寸,以法天地之氣。裡青表紫,當全二十四條,裡全十五條,內外三十九條,以應三十九帝真之位”。
⑨《要修科儀戒律鈔》還對道士的冠服穿著有所禁忌,指出“勿貪細滑、華綺、珍奇、寶冠纓絡。當服法服,粗澀而已,淨以周身,不得廣大,敬形止寒,不得重厚,過三通者,即以施人也”。“若齋堂,衣冠履笏不整,罰油五升”。AC道教徒的玄冠、芙蓉冠、元始冠、飛雲鳳氣之冠等都是科儀中使用的。平時,正一派道士戴九梁巾,亦稱九轉華陽巾,早期的全真道士也戴九梁巾,王重陽的《洞玄金玉集》稱:“重陽憫化妙行真人,時在昆侖山居庵,用三尺半青布,造成一巾。頂排九疊,九縫。言夢中曾見,名曰:九轉華陽巾。”後來全真道士多以簪代巾,《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私》稱:”簪用牙角、竹玉,任依時制,皆不得雕鏤為異形像。”
全真教派的《全真清規》還有棄俗入道者的“簪披次序”,稱“棄俗簪披,先將簪冠道具等置於祖師案上,大眾圓坐,拜辭俗親,更換衣服鞋襪等事,跪在祖師之前,引度之師梳頭簪披”,然後在大殿和真官堂上,誦經行禮,聽從本師之授道。AF平時道士女冠的鞋,“或用草,或以木,或純漆、布帛、絁絹,漫飾衣帔,皆二儀或山像內外,樸素不得綵飾、華綺”。現代道士平時穿著道衣,亦稱海青,多為棉制品,斜襟,直領,藍紫色。在科儀中,一般穿著道袍,亦稱八封袍,大袖,袍身繡有八卦圖,紅色、藍色等均有。在發表、步罡踏鬥時、高功法師常穿著絳衣,絳衣往往金繡輝煌,圖案精美,兩手橫向平伸,其袖寬大著地,絳衣展開即成四角形,像地之四角。
道袍.降衣
法衣即法服,道教齋醮科儀中法師穿著的統稱。明代朱權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稱:「黃帝見天人冠、金芙蓉冠,有俯仰於上,衣金星斗雲霞之法服,執玉圭而前曰;帝勞心天下,為生民主,可謂德矣。帝始體其像以製法服,為道家祀天之服」。
法衣,今多作科儀中法師所穿之服統稱,一般道士所穿之服則稱道衣。法衣比道衣,製作精良,色彩華麗。雍容華貴,氣概不一。
道冠服飾 - 道衣
道士平時穿著和科儀時穿著的衣服的統稱。今多指科儀時道士的衣服,包括:懺衣、道袍、法衣、絳衣等,相當於法服。但在科儀中,於法師所穿的法衣相對時,道衣指一般道士的穿著,其製作與精美程度都遜於法師所穿的法衣。
道冠服飾 - 懺衣
懺衣是道衣之一種。一般道士在科儀中,禮經拜懺時穿著用的普通道衣。製作簡單。金籙道場時,多為紫紅色;黃籙道場時,多為黃色。棉麻製品。除胸前和後背有仙鶴之類的繡品裝飾外,衣身和衣袖等處,或全無錦飾,或略有八卦圖案。
道冠服飾 - 絳衣
在齋醮的大型科儀中,法師行法時所穿著的法衣之一種。兩袖寬大著地。法師展開雙臂時,兩袖與衣身合成四方形,象地之四角。絳衣之兩袖與衣身均繡有金飾豪華花紋。法師行儀穿著時,一般要裡襯海青。正一道派法師穿著絳衣,多行進表科儀,法師在罡單上步罡踏斗,旋轉環繞,絳衣飄拂,溝通人天,一派仙氣。
道冠服飾 - 朝靴
高功、都講、監齋等法師在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著用之鞋的一種。白漆高厚硬底,黑色高幫,統及小腿。朝靴,古已有之。《中華古今注》稱,「靴者,蓋古西製也。昔趙武靈王常服之,其製短靿黃皮,閑居之服。至馬周,改製長靿以殺之,加之以及氈及條,得著入殿省敷奏,取便乘騎也,文武百僚咸服之」。朝靴用於道教齋醮儀禮大約是宋元以後的事。明代朱權的《天皇至道太清玉冊》稱,「圓頭,闊底之製,古謂之靴。履諸穢處來,皆勿登堂。蓋人間所用,山中則不宜也」
高雄‧全真lee~李道浸部落格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