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與現代人的生活
時間:西元一九八九年元月九日
目前分類:玄學.禪修.修行路 (26)
- Sep 08 Wed 2010 06:54
禪與現代人的生活
- Sep 08 Wed 2010 06:45
安定人心責無旁貸
【生命泉源 】安定人心責無旁貸 |
現在我們要救世界、要救人類的未來,只有三個條件:一個條件是「要有智慧」、一個條件是「要有慈悲的心」、另外一個條件是「要有方法」。可以說這就是孔夫子說的智、仁、勇。可是,一談到勇,有人就認為好像要打仗似的,雖然「匹夫之勇」也是勇,但我不叫它為勇,而是叫「毅力」為勇。堅持的毅力,以不變的願力、毅力來使自己有智慧、有慈悲。有智慧了,自己的煩惱就會少一些;有慈悲心,對於他人以及社會環境的怨恨少一些、對立少一些,甚至於沒有對立、沒有怨恨,只有一個字,就是「愛」字。但是「愛」可以有許多的解釋,所以我們用「慈悲」比較好,「慈悲」比「愛」字涵義更明確。因此,一定要有慈悲、要有智慧,再加上方法。方法是什麼?方法就是能夠讓自己的心境隨時都能平和下來,而且用來幫助他人能夠隨時平和下來的方式或善巧。 |
- Sep 08 Wed 2010 06:39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生命泉源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
一、心中無事,不受干擾 默,是不要將一切現象,當成與你有關係,所以任何現象不會干擾到你,這就是「放捨諸相」。「休息萬事」與「絕學『無為』閒道人」中的無為一樣;在日常生活中的待人接物,行住坐臥,都還是有的,但不是什麼事都不必做了,而是心中沒有什麼事可以讓自己牽掛的,所以默照,是承認一切都有,如果忽略現象的有,那就沒有照了。 |
- Sep 08 Wed 2010 06:38
神通可靠嗎?
【正面看生活】神通可靠嗎? |
有一次,我參加一個提倡破除迷信的會議,他們問我對破除迷信的看法。我說:「迷信,也很好!」他們覺得愕然。我接著說:「孫中山的『知難行易』論,便是主張迷信的;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說,也是贊成迷信的。不知不覺者信仰後知後覺者,後知後覺者信仰先知先覺者,都是從迷信而有路可走的人。所以今天宣稱破除邪說邪教,如危害社會秩序、身心健康、國家經濟者,便應取締,倒不是迷信不迷信的問題。」他們聽了想想,覺得有道理。從佛法的立場看,正信當然比迷信好,而迷信也比沒有信仰好。 |
- Sep 08 Wed 2010 06:36
大願心
【生命泉源 】大願心 |
大願心,包括了清楚界定修行目標以及矢志實現這些目標的精神。佛法是一條自我轉化的道路,沒有確定的目標,就不會有方向感。即使對修行深具信心,而且願意克盡全力修行,但沒有正確的目標,就有可能只是在轉圈圈,甚至向後退。這也是必須發大願的的第一個重要理由:清楚認定想尋求的是什麼,並把目光緊緊釘在它上面。發大願的第二個理由是幫助自己克服自私。這有益於克服對小我的執著,因為這種執著,會讓我們無法產生任何正面的轉化。長遠來說,我們發大願也不是為了自己而發,而是為了眾生的福祉而發,為了讓世界愈來愈圓滿而發。 釋迦牟尼會成為佛,是因為他看見所有生命都為生、老、病、死之苦所困,也看到在動物界弱肉強食的現象。他體認到,所有生死的特徵都是「苦」。在他看來,如何幫助其他生命從 é苦」中解脫,是絕對關鍵的問題。正是這個信念讓他最終成為佛的。他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太子的身分,把生命奉獻於尋找解決這個普遍問題的答案。正因為如此,他才會發願離開家人,過出家人的生活。經過多年修行後,他終於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如果釋迦牟尼修道的動機是為了自己的話,那他在得解脫以後,就不會再費事去轉法輪了。但他卻繼續留在世間,把 é道」傳播給其他人,而他的教誨一直流傳到今天。 |
- Sep 08 Wed 2010 06:33
不要自己咒自己
【生活心法】不要自己咒自己 |
有位先生在事業上、家庭上都遭遇了很多挫折,他問我怎麼辦,我告訴他念完二十萬遍後,問題一定會解決。 結果幾天後他問我:「師父!我已經念了四十萬遍,問題還沒有解決,怎麼辦?」 |
- Sep 08 Wed 2010 06:28
【生命泉源 】非干我事
【生命泉源 】非干我事 |
仰山慧寂禪師問溈山靈祐禪師:「百千萬種現象一起來的時候,該怎麼辦?」溈山說:「青不是黃,長不是短,諸法各住自位,非干我事。」 許多問題都是圍繞著「我」而產生的。人間的凡夫不可能離開「我」,任何事情都是為了「我」。「我」需要、「我」不要、「我」喜歡、「我」討厭……凡事不論內外大小,都是跟自己發生關係以後才來得重要,若跟自己沒有關聯就無所謂。 |
- Sep 08 Wed 2010 06:25
【生命泉源 】心無罣礙
【生命泉源 】心無罣礙 |
菩薩因為已到無所求無所得的程度,那是依靠般若波羅蜜多的力量所致。由於般若的空慧,已將一切自我的執著掃蕩清淨,自心即是清淨的智慧,等同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佛心,等虛空遍法界,無處不照,亦無痕跡,正如《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心的功用,無心的執著,所以是「心無罣礙」。 普通人無法做到心無罣礙的程度,因為凡是起心動念,都有主觀的立場,既然預設立場,就不容易把心門敞開,尊重他人、接受他人。如果經常學習菩薩精神,以慈悲為著眼,以智慧作指導,就能凡事多為他人的立場設身處地,諒解他人、同情他人、協助他人,而少為自我的主見作保護,少為自我的得失作考量,則雖不能「心無罣礙」,至少也能心情愉快了。 |
- Sep 08 Wed 2010 06:23
【正面看生活 】佛在眼前
【正面看生活 】佛在眼前 |
法身非變化,亦非非變化; |
- Aug 28 Sat 2010 07:55
玄學.靈修應有的認知.
- Aug 19 Thu 2010 06:37
玄學---物觀.容己--心態調整
- Jul 26 Mon 2010 11:44
死者見到親人為何會出血?
- Jul 26 Mon 2010 11:36
打坐中的陷阱
打坐中的陷阱
有個徒弟天天練習打坐,每當他打坐一段時間後,就會在坐中看見一隻大蜘蛛,此徒弟以此為困擾,因此就請教師父。
師父就告訴他說:「如果這隻蜘蛛再出現的話,你就在他的肚子上畫個叉叉做記號…」
- Jul 26 Mon 2010 11:16
打坐時候不斷異物入侵 外靈干涉 請問該如何是好
- Jul 12 Mon 2010 09:43
為什麼要迴向、如何正確迴向?
- Jul 12 Mon 2010 09:35
如何解冤消災障--迴向文(快速見效型)
- Jul 12 Mon 2010 09:32
如何解冤消災障--迴向文(效果較慢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