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各大經書.經文分享 (138)
- Sep 16 Thu 2010 05:34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 Sep 16 Thu 2010 05:32
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
隋 天竺 三藏 達摩笈多譯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遊行人間至毘舍離國住樂音樹下。與大比丘眾八千人俱。菩薩三萬六千。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阿修羅犍達婆伽樓茶緊那羅摩呼羅伽等。大眾圍遶於前說法
- Sep 16 Thu 2010 04:37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九--卷十
大佛頂首楞嚴經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卷九
阿難。世間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禪那,無有智慧。但能執身不行婬欲。若行若坐,想念俱無。愛染不生,無留欲界。是人應念身為梵侶。如是一類,名梵眾天。欲習既除,離欲心現。於諸律儀,愛樂隨順。是人應時能行梵德。如是一類,名梵輔天。身心妙圓,威儀不缺。清淨禁戒,加以明悟。是人應時能統梵眾,為大梵王。如是一類,名大梵天。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淨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 Sep 16 Thu 2010 04:34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七--卷八
大佛頂首楞嚴經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卷七
阿難。汝問攝心。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阿難。如是四事,若不遺失。心尚不緣色香味觸。一切魔事,云何發生。若有宿習不能滅除。汝教是人,一心誦我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囉無上神咒。斯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從頂發輝,坐寶蓮華所說心咒。且汝宿世與摩登伽,歷劫因緣恩愛習氣,非是一生及與一劫。我一宣揚,愛心永脫,成阿羅漢。彼尚婬女,無心修行。神力冥資速證無學。云何汝等在會聲聞,求最上乘決定成佛。譬如以塵揚於順風,有何艱險。若有末世欲坐道場。先持比丘清淨禁戒。要當選擇戒清淨者,第一沙門,以為其師。若其不遇真清淨僧,汝戒律儀必不成就。戒成已後,著新淨衣,然香閒居,誦此心佛所說神咒一百八遍,然後結界,建立道場。求於十方現住國土無上如來,放大悲光來灌其頂。阿難。如是末世清淨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滅貪婬,持佛淨戒。於道場中發菩薩願。出入澡浴。六時行道。如是不寐,經三七日。我自現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令其開悟。
- Sep 16 Thu 2010 04:32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卷六
大佛頂首楞嚴經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卷五
阿難白佛言。世尊。如來雖說第二義門。今觀世間解結之人,若不知其所結之元,我信是人終不能解。世尊。我及會中有學聲聞,亦復如是。從無始際與諸無明,俱滅俱生。雖得如是多聞善根,名為出家,猶隔日瘧。惟願大慈,哀愍淪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結,從何名解。亦令未來苦難眾生,得免輪迴,不落三有。作是語已,普及大眾五體投地。雨淚翹誠,佇佛如來無上開示。
- Sep 16 Thu 2010 04:28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三-卷四
大佛頂首楞嚴經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卷三
復次阿難。云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阿難。即彼目睛瞪發勞者,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為見性。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如是阿難。當知是見,非明暗來,非於根出,不於空生。何以故。若從明來,暗即隨滅,應非見暗。若從暗來,明即隨滅,應無見明。若從根生,必無明暗。如是見精,本無自性。若於空出,前矚塵象,歸當見根。又空自觀,何關汝入。是故當知眼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 Sep 16 Thu 2010 04:25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一--卷二
大佛頂首楞嚴經
唐天竺‧沙門般剌密帝譯
卷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室羅筏城,祇桓精舍。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無漏大阿羅漢。佛子住持,善超諸有。能於國土,成就威儀。從佛轉輪,妙堪遺囑。嚴淨毗尼,弘範三界。應身無量,度脫眾生。拔濟未來,越諸塵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拘絺羅。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優波尼沙陀等。而為上首。復有無量辟支無學。并其初心。同來佛所。屬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薩咨決心疑。欽奉慈嚴將求密義。即時如來敷座宴安。為諸會中,宣示深奧。法筵清眾,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 Sep 07 Tue 2010 07:23
周易之-繫辭上.繫辭下.說卦.序卦.雜卦
繫辭上
- Sep 07 Tue 2010 07:15
周易--巽.兌.渙.節.中孚.小過.既濟.未濟
- Sep 07 Tue 2010 07:05
周易--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漸.歸妹.豐.旅
- Sep 07 Tue 2010 06:48
周易--大畜.頤.大過.坎.離.咸.恒.遯.大壯.晉.明夷.家人.睽.蹇.解
- Sep 07 Tue 2010 06:32
周易--泰.否.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噬嗑.賁.剝.復.无妄
- Sep 07 Tue 2010 06:15
周易---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履
- Sep 07 Tue 2010 05:57
莊子--30-33篇
莊子
說劍第卅
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餘人,日夜相擊於前,死傷者歲百餘人。好之不厭。如是三年,國衰。諸侯謀之。
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說王之意止劍士者,賜之千金。」左右曰:「莊子當能。」
- Sep 07 Tue 2010 05:53
莊子--26-29篇
莊子
外物第廿六
外物不可必,故龍逢誅,比干戮,箕子狂,惡來死,桀紂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於江,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人親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愛,故孝己憂而曾參悲。木與木相摩則然,金與火相守則流,陰陽錯行,則天地大絯,於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有甚憂兩陷而旡所逃。螴蜳不得成,心若縣於天地之間,慰暋沈屯,利害相摩,生火甚多,眾人焚和,月固不勝火,於是乎有僓然而道盡。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 Sep 07 Tue 2010 05:49
莊子--23-25篇
莊子
雜篇(第23~33篇)
庚桑楚第廿三
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壘之山。其臣之畫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遠之。擁腫之與居,鞅掌之為使。居三年,畏壘大壤。畏壘之民相與言曰:「庚桑子之始來,吾洒然異之。今吾日計之而不足,歲計之而有餘。庶幾其聖人乎!子胡不相與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
- Sep 07 Tue 2010 05:45
莊子--20-22篇
莊子
山木第廿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
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 Sep 07 Tue 2010 05:41
莊子--17-19篇
莊子
秋水第十七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小,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
- Sep 07 Tue 2010 05:37
莊子--13-16篇
莊子
天道第十三
天道運而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旡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而旡所積,故海內服。明於天,通於聖,六通四辟於帝王之德者,其自為也,昧然旡不靜者矣!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物旡足以鐃心者,故靜也。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水靜猶明,而況精神!聖人之心靜乎!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也。夫虛靜恬淡寂漠旡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聖人休焉。休則虛,虛則實,實則倫矣。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靜則旡為,旡為也則任事者責矣。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夫虛靜恬淡寂漠旡為者,萬物之本也。明此以南鄉,堯之為君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為臣也。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閒游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為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靜而聖,動而王,旡為也而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與人和者,謂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
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於上古而不為壽,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此之謂天樂。故曰: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故知天樂者,旡天怨,旡人非,旡物累,旡鬼責。故曰:其動也天,其靜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祟,其魂不疲,一心定而萬物服。言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天樂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