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廣澤尊王聖紀

廣澤尊王又稱「保安尊王」,據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之考實,衪又名「郭聖王」、「郭王公」、「聖王公」,是一位保國安民之神。其祖廟在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的鳳山寺。台灣省各地所建的廣澤尊王廟,都是泉州人遷移來台時,分靈或分香奉祀的。

廣澤尊王的來歷有數說,其最普遍的說法是姓郭,名叫洪福,是福建省的泉州府人。幼失雙親,家境貧困無以為生,所以就在故鄉的陳姓富翁家充做牧童。此家主人生性非常吝嗇,且貪得無厭,想找一塊吉地改葬祖先,以圖大發利市,他特別聘請一位地理師常住家中,逐日去尋找龍脈。但這家主人對這位地理師不但未予禮遇,且處處以刻薄及不誠懇的態度對之。牧童洪福因地理師住在一起,平常殷勤供茶、敬煙,伺候得很禮貌很週到。所以地理師把陳富翁的羊圈內一塊大吉之龍穴點給洪福,且告訴他:「某天某時,把你父母親的骸骨移葬此穴,勤修道法可以成神」。洪福依言照辦後,立刻逃離陳家,依照地理師的指點,在飛鳳山的磐石之上虔修,不久道成坐化上昇,遂能神化莫測,福利鄉里,附近的居民得悉大為感動,便在飛鳳山頂,鳩資建立一祠,就是最早的鳳山寺。由於祠中神明,常顯靈蹟紓解民困,尤其對於保國衛民,大有貢獻,感恩的民眾就奉他為「保安尊王」或「廣澤尊王」,因此小祠也漸漸變成大廟,成為泉州人信仰中心了。

另有一說是廣澤尊王原名郭乾,泉州府人,自小以孝順父母而聞名鄉里,因慕道法,潛心修持,終能道成而坐化於老松之下,各地善信得訊,爭相膜拜,靈異屢驗,乃醵資建廟,移置靈蛻永遠奉祀。其後適逢泉州一帶居民大受亢旱之苦,及集眾向尊王祈雨,旋獲甘霖普降,百姓感恩而崇祀更隆,玉帝論功賜號廣澤尊王。又有一說為:清世宗雍正在藩為皇子時,患痘垂危,夜夢一童,自稱「泉州郭乾,送藥治痘」不久而癒,經派人調查,認係尊王以神術相助,於登位後,封為廣澤尊王。

廣澤尊王為泉州府的保境守護之神,故為祖籍泉州府人的精神寄託,相傳八月二十二日是尊王的千秋之日。

延平郡王鄭成功聖紀

延平郡王鄭成功又稱延平王,他是明末的民族英雄,原名森,字大木。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石井鄉。明朝熹宗天啟四年(公元一六二四年),歲次甲子年七月十四日,誕生於日本九州島的平戶千里濱,永曆十六年(公元一六六二年)病逝台南府,依農曆推算,是壬寅年五月八日,年僅三十九歲。早在隆武帝時,封為「忠勇伯」,賜姓朱,故曰「國姓爺」,或「國姓公」,桂王時封為「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又因驅逐荷蘭軍人,收復台灣,一般同胞都尊稱為「開台聖王」、「開台始祖」。

聖王乃「鄭達德」之後裔,祖名「紹祖」,為泉州庫吏,祖母「黃氏」,父名芝龍,母曰翁氏(日本籍之田川氏)。聖王在日本誕生,七歲回國,十五歲時補為南安縣學生員,二十一歲時考入南京國子監,拜宿儒錢謙益為師。錢謙益喜其聰穎過人,又以「大木」名之,即含有國家棟樑之意。成年後,王不僅文武雙全,且深明大義,以反清復明為職志。當清兵進犯福建時,曾力勸父親抗敵,詎料乃父芝龍竟投效清兵。成功非常憤慨,遂與陳煇、張進等九十餘人,組織義軍,以廣東南澳、廈門、金門等為根據地,積極開拓反清活動,先後收復福建、廣東、浙江等地;並率兵二十萬北伐,且三度直搗南京,皆因天候未竟全功,失利後退驅逐荷蘭駐軍收復台灣,鞏固廈門、金門、再圖復興。但惜治台尚僅五月,不幸於永曆十六年(西元一六六二年)五月初八日,竟以一病與世長辭,「壯志未酬身先死」,令人嘆惜萬分。

台灣民間崇敬延平王廟祀已歷三百餘年。

清水祖師聖紀

「清水祖師」,又有稱為「烏面祖師」「祖師公」或「落鼻祖師」者,他的神名都是民間道教上的珍貴史料。

「祖師公」姓陳,名應,本名昭應,河南開封人。其祖先廉恩公曾為宋太祖時節度使,歷封疆鎮,以優良政績名於當代。他的治家及教育原則是:以忠孝報國為本。傳至祖師時,值世大亂,從遷南渡臨安,投忠武軍,南征北戰,效忠皇室,持久不渝。後率眾移師閩之泉州安溪,卜居於清水之巖。平時懇田訓民,啟發大漢的民族精神,以求恢復失土。此後元兵侵華,版圖易色!其時祖師年事已高,但仍心繫故國,乃改裝為僧徒,以掩飾其原有面貌及身份,周遊閩粵,勸化反抗時政。事敗,潛回清水故里,勗兒輩與鄉人,以反夷復國為志事!歿後,其子孫引鄉人投效朱元璋滅元,明太祖時勅封香田,立廟以祀之。後因屢顯應,護國佑民,百姓乃崇奉日隆,稱為清水祖師。

下面兩則傳說,相傳是「烏面祖師」和「落鼻祖師」稱呼的由來,故事如下:

「烏面祖師」:相傳祖師當時初到清水巖時,有畬鬼(畬為蠻族之稱,為古時散居在浙、閩境內的一部分猺民)也穴居在內,於是相約斗法,誰勝了就是清水巖的主人,祖師居穴中不出,任由畬鬼在外火薰七晝夜,祖師出來後除了滿面烏黑外,毫髪不傷,畬鬼終為祖師收伏,這便是祖師屬下的張、黃、蘇、李四大將軍。

「落鼻祖師」:相傳有一次祖師廟宇被山寇襲劫,祖師的神像鼻子被山賊削掉,後來雖經取回修復,但是每逢天災地變或其他人為的禍害時,衪的鼻子便會掉落,暗示災禍的前兆,所以有「落鼻祖師」之稱。

祖師的誕生日一說是宋仁宗景佑四年(西元一○三七年)正月初六日,一說是宋徽宗大觀三年(西元一一○九年)正月初六日,兩說均有待考證。

田都元帥聖紀

「田都元帥」,或稱「相公爺」與「雷元帥」等。相傳他是唐朝樂工雷海青,其奉祀源流可考者,是「三教搜神大全」一書:「田元帥唐時人,母蘇氏某次偶至野外,感天上「翼宿」投內懷中,未嫁有孕。元帥生後,外蘇老以無父之子,有辱門楣,遂棄諸田間,為雷姓農民拾得,收養為子,名雷海青。越二歲,蘇老至鄉收租,抵佃戶雷家,見一孩裸戲於庭,視其所著紅肚兜繡有蓮花,認係己家物,始憶此童為己外孫。乃與雷翁商之,攜歸撫養。因當初曾棄之田間,寄養佃戶,遂以田為以姓。稍長,天賦異稟,聰穎絕倫,甫弱冠,擅長音樂,各類樂器無不精通,且善譜曲。唐玄宗天寶年間,為玄宗召為內廷樂工,曾譜霓裳羽衣一曲,有名於時。封為御前都尉,領梨園子弟事。」又據傳說:「其在梨園飾演元帥一劇時,突暴斃,故身著戎裝,頭戴雉尾。」元帥死後,後人尊為音樂之神。

早先,福建省興化縣便有祭祀「田都元帥」的廟,廟碑敍述他曾榮獲唐朝肅宗皇帝追封為太常寺卿,宋朝高宗皇帝加封為大元帥;據說,當玄宗皇帝蒙難長安,元帥曾三次顯靈救駕,見空中浮現「田都」二字的旗旂,所以後人又冠以「田都」於其上,尊之為「三田都元帥」,奉為音樂界的祖師,福州一帶亦有稱之為「探花爺」的。

五府千歲聖紀

鄭成功入台,尊明朝「正朔」,在民族大義上,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就當時滿清入主中原的大環境說,有些政治忌諱民間不得不迴避,如宗教信仰方面,把延平郡王,以「代天巡狩」祀之,以「王爺廟」「代天府」名之即明證也。

「台灣通史」云;「延平郡王入台後,闢土田,興教養,存明朔,抗滿人,精忠大義,震耀古今。」及亡,民間建廟以祀之,但當時在清廷統治下「語多避忌,故閃爍其辭」所謂「代天巡狩者,以明室既滅,而王開府東都,禮樂征伐,代行天子之事」。此為明證。因此王爺廟,代天府,或「尊之為大人,為千歲者」,均由此而來。

綜計台灣廟宇中,奉祀王爺台灣廟宇中,奉祀爺的代天府數量為第一,但代天府奉祀的王爺數目及來歷都不相同,有只奉祀一位的,也有奉祀二位、三位、五位、七位,甚或更多至三百六十位的。奉祀一位的,就稱為某府千歲,二位就稱以二府千歲,三位為三府千歲::以致五府千歲、七府千歲,其中又以奉祀五位而稱五府千歲廟者最多,但各廟所奉祀的五位王爺的來歷、言人人殊,並不相同。

茲將台灣香火最盛的五府千歲,其最普遍的說法,扼要分述於後:

大王爺姓李,二王爺姓池,三王爺姓吳,四王爺姓朱,五王爺姓范,均為隋唐年間之人。李公諱大亮,經陽人,兼資文武,與池公夢彪,吳公孝寬,朱公叔裕,范公承業,效桃園故事,結為生死之交,以忠義相切磋,情誼篤若同胞。唐高祖入關,自歸投效,旋李公掙金川司馬,池、吳、朱、范四公,亦並授都尉。後李為涼州都督,及西突厥安撫大使等。李公恭儉忠謹,池公沈毅剛直,吳公嫉惡如仇,朱范二公則皆守正不阿,並稱於世。昇化之後,超授顯秩,代天巡狩,掃蕩妖氛,捍災禦患,護國佑民,宜乎歷朝褒祀,四海尊崇。

另一傳說則謂,唐代閩南有五名讀書人,聯袂赴考,於中途投宿驛站,夢中聽到有瘟神相商,該地人民不仁,應予懲處,擬於天明時投瘟毒於各井,五人驚醒後,決心拯救當地浩劫,乃分投五井而亡,翌晨居民見井中有屍,不敢飲用井水,因而免除一場瘟災,玉帝憐憫五人捨己為民,而封為「驅瘟之神」。又有一說則云:唐開元中,及第新科進士三百六十名,為奸佞所害,唆使明皇將此三百六十人隱於宮中地下室,而且使操樂器,一時絲竹並陳,乃詭稱地下有妖,昭張天師施法鎮之,天師明知其偽,但未便違旨而揮劍演法,三百六十人隨即應劫而亡,明皇憫其無辜,一律封為王爵,其中李、池、吳、朱、范五王英靈不泯,到處以神功扶弱除暴,保境安民,乃蒙玉帝勅封為「五府千歲」可以「代天巡狩」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iyi20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