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仙師聖紀

鬼谷仙師,鄉裏氏名無可考,因居於鬼谷,所以自號鬼谷子,精於占卜之術而有道,時人尊曰「鬼谷先生」。「歷代真仙體道通鑑」說:「鬼谷先生,受道於老君,入雲氣山採樂,合服得道,顏如少童。居清溪之鬼谷。蘇秦、張儀問道於先生,先生曰:『聞道易,學道難,二子世心未冥,可學遊說,以適今時之宜,必得相其國矣;必不得相其死矣,若不懼,當相傳。』二子請學之,三年辭去。先生在人間數百歲,後不知所之。」是言先生是老君弟子,得藥而返老還童,有道且博學,居鬼谷時蘇秦、張儀師事之,壽高數百,不知所踨。「錄異記」云:「鬼谷先生是古代之真仙,姓王,自稱是黃帝裔,歷商、周兩代,後隨老君西至流沙,周朝末年東返,居漢濱鬼谷山,其弟子百餘人中,唯有蘇秦及張儀二人,貪戀紅塵不慕神仙之道,而學得縱橫之術。」後來蘇秦以合縱之策,而相六國以抗強秦,而張儀亦以連橫之術,仕秦以破六國之盟,世稱「縱橫家」。「仙傳拾遺」亦云:鬼谷子是晉人,名叫王詡,居住於清溪的鬼谷,因而自稱鬼谷子,精於占卜之術,所收的弟子全是名士,後來得道成仙。」相傳孫臏、龐涓亦隨鬼谷先生學習兵學及遁甲之術,二人亦均馳名於世。因此後世之道家、兵家、縱橫家、陰陽家及雜家者流,均師其術而奉之為祖師,尊稱為「鬼谷仙師」、「王禪老祖」。

東嶽大帝聖紀

「泰山為東嶽」,此說見於爾雅釋志。唐玄宗於先天十三年詔泰山神即東嶽大帝。

東嶽乃群仙之祖,五嶽之宗,天地之神,神靈之府也。「神異經」曰:「昔盤古氏五世之苗裔赫天氏,曰胥勃氏,曰立英氏,子曰金輪氏,弟曰少海氏,妻曰彌輪仙女,夜夢吞二日,覺而有娠。生二子,長曰金蟬氏,次曰金虹氏,金蟬氏即東嶽帝君也。東嶽帝君由原來的天神(天帝之孫-詳後)衍為人格神,古代文獻,記述頗多,此舉其大要言之。

「東嶽大帝」又稱為「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簡稱「天齊王」,也有稱「東嶽泰山神」或「泰山府君」的。上古以來,已有上泰岱(按岱宗即泰山)祭天地的記載,「神異典。東嶽泰山之神部」曾歷述「太昊伏羲氏封泰山」、「炎帝神農氏封泰山」、「黃帝有熊氏封泰山」、「帝堯命舜攝位,以歲二月祀岱宗」,秦始皇封禪泰山尤為世所稔知,(以後歷代帝王封禪泰山史不勝書;到了漢宣帝神爵元年,就定祠東嶽於「博」了,「郊祀志」說:「宣帝十三年,改之為神爵,令祠官以禮為歲事,自是五嶽四瀆皆有常,禮東嶽泰山於博,使者持節侍祠,歲五祠雲。」有關封號,是從唐元()宗開元十三年開始的,「通典」說:「封泰山神為天齊王」「文獻通考」說:明宗(後唐)長興二年詔封泰山神為威雄將軍」,「宋史,真宗本紀」說:「真宗封禪畢,加號泰山為仁聖天齊王,遣職方郎中致告」又:大中祥符元年,有事於泰山,青帝加號廣生帝君天齊王加號仁聖」,「元史成宗本記」說:「世祖至元二十八年春,加上東嶽為天齊大生仁聖帝,歲一遣官祭嶽祠。」至於對「東嶽大帝」的祭祀,漢唐以後,以迄明清,從未間斷,而且歷代皇帝也都非常重視,諸如:「東嶽泰山之神,山東泰安州祭;又京都祭典,南京東嶽泰山廟,在雞鳴山之陽,洪武三年,春秋合祀於山川壇;」、「成祖永樂五年,遣使祭東嶽;」、「嘉靖三十三年,兩遣官祭東嶽;

一般信徒對於「東嶽大帝」特別敬畏,其緣故可從顧炎武「日知錄」的「論東嶽」中一詳端倪:

如「開山圖」云:泰山在左,元父在右,亢父知生,樑父主死;如博物志云:泰山一曰天孫,言為天帝之孫,主召人魂魄,「東方萬物始,故知人生命」。此即上舉天神,論證也;又有一說「東嶽大帝」權司泰山,功高五嶽,據神異經說:伏羲氏封泰山為古歲太華真人,神農氏賜天符都官神號,漢明帝封太山元帥,執掌人世居民貴賤高下長短福祿善惡壽考之事,及地嶽六真的簿籍,和七十五司生死之期,因此,民間視東嶽大帝為陰司巡察,泰山君的信仰由來甚古,並且隨著道教的流傳東至韓、日、硫球等地,不但是至公至正的陰司大神,而且也是治邪壓勝的主要力量,所以在我國過去的城鎮之中,東嶽廟和城隍廟都是同等設置,不可缺少的制度化宗教設施,而街衢路口也都立有「泰山石敢當」或「石敢當」的刻石。

東廚司命真君聖紀

東廚司命真君就是灶君,昔日我國民間住宅,庖廚設於東廂,蓋取用木生火之義。

灶神的崇祀,係由昔古所傳,是古代的「五祀之一」。禮月令說:「孟冬之月,臘先祖五祀。」五祀就是:門、戶、中霤、灶、行(或井)。注:(祀灶之禮,東面設主於灶陘)疏:「灶陘謂灶邊承器之物,以土為之」。朱子語錄說:「灶陘即今之灶門安柴處。」皇疏謂:「灶謂人家為飲食之處也。」「奧者灶神,常祀在夏,以老婦配之(老婦先炊者也)有俎及籩豆,設於灶陘。」則灶也稱為「奧」。

按灶為上古五祀之一,祀灶之舉起源其早,迄至近世稍早,家家戶戶必奉灶君,尊之為「東廚司命元和定福天尊」,簡稱「司命真君」或「灶君」。灶君在家一方面調和鼎鼐,使家家平安,戶戶清吉,一方面考察家人言行善惡,也是家戶的司過之神,每年歲末臘月二十五日返天述職上報天庭,以為世人得禍得福的依據,所以民間都在衪上天之前以禮祭之,稱曰「送灶」,往昔官家送灶多在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間送灶則在十二月二十四日,且多由男主人為祭,故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流諺。

抱樸子微旨說:「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則灶神所記錄的人間功過,每月都會上報天庭的。道藏洞玄部收有「東廚司命燈儀」及「太上洞真安灶經」;另據道書記載,謂各家所祀的灶神,也可能是他本姓有德的祖先,以監察其子孫的善惡,因此又稱之為「本家司命」。

文昌帝君聖紀

文昌帝君又號梓潼帝君,為掌理世人祿籍之神。依據明史禮志說:「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唐宋屢封至英顯王。道家謂梓潼帝君掌文昌府事,及人間祿籍,故元加封為帝君,而天下學校亦有祠祀者,歲二月三日生辰,遺祭」按文昌帝君曾降筆於世,作梓潼帝君化書,自述其身世說:「予生於周初,迄今有七十三化矣。西晉之末,再遊人間之初,忽至會稽之陰,見一隱者,年五十許,具香燈仰天而祈。時中春之夜,天文燦爛,張翼二宿昭然在上。俯而聽之,隱者姓張,適符列宿之一,予於是生焉。張氏出黃帝之子名揮,始造張羅網,世掌其職,子孫因以張為姓,顯於吳地、予生及冠,母病疽重,乃為吮之,並於夜中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後值瘟疫流行,夢神授以大洞仙經並法籙,謂可治邪袪瘟,行之果驗,天帝乃命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史記:「斗魁戴匡六星曰文昌宮」,因此,文昌即是司科甲主文衡之星宿。文昌宮,一般認定是「主文運的星宿」,如從古代史部的記述考實,它在史記天官書、晉書天文志中,都是天文學上的星名,我國上古因有星辰的信仰,所以道教亦有星宿的崇拜。文昌宮的六星是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和司祿,屬紫微垣。索隱的說法是:「上將威武、次將正左右。貴相理文緒、司祿賞功進士、司命主災咎、司中主左理也。」六星各有專司、掌管天下文運祿籍,故為士人學子所崇拜。

民間亦有合文昌、三台、文曲、魁鉞、奎宿為五文昌的,廟祀亦有以文昌、朱衣、魁星、呂祖及關聖為五文昌的、文昌大洞仙經為道教重要經典,而文昌功過格及陰騭文則為衡計世人日常為善為過的範書,都是道者應知的。

道教的經典亦有道品經、霞品經和桂品經的分類,桂品經就是「文昌的規範」,亦即文昌帝君大洞真經,文昌帝君純孝經及文昌帝君本願經也。

關聖帝君聖紀

關聖帝君,諱羽,字雲長,本字長生,三國時蜀漢河東解樑人,生於東漢桓帝延熹三年(公元一六○年)五月十三日,或言六月二十四日。帝君美鬚鬢,有膽力,好讀春秋,性喜濟困扶危,重義輕利。因一時義憤,殺了一個倚勢凌人的地方惡霸而離家逃亡,奔向涿縣,因而結識了劉備和張飛,三人意氣相投,乃在桃園結義,成為異姓兄弟,劉備居長,張飛最幼,而帝君中焉,三人誓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同以興國福民為職志,適鉅鹿張角起事,以黃巾為號,殺至幽州(今河北、山東及遼寧一帶),太守劉焉出榜招兵,關張乃協助劉備募集鄉勇,擊敗黃巾,是時朝廷因宦官弄權,政法敗壞,天下開始動亂,劉備等人又未受到重用,待漢靈帝崩後,外戚可進為痛恨宦官弄權,政治敗壞,天下開始動亂,劉備等人又未受到重用,待漢靈帝崩後,外戚何進為痛恨宦官弄權,乃召河東守將董卓入朝翦除宦官,但董卓進駐京師後,反收禁軍於麾下,不但把持了朝政,而且廢去少帝,自立獻帝為皇,至此漢室江山搖搖欲墜,董卓旋即被殺,曹操則攜獻帝至許都,挾天子以令諸侯。其時,劉關張兄弟三人,則輾轉於徐州,小沛及平原之間,經曹操之引進而劉得謁獻帝,封劉備為左將軍宜城亭侯。劉備則知曹操終將為禍漢室,乃藉機脫離許都,因而受到曹兵追擊,兄弟三人兵失散,帝君為保全甘、麋二夫人,不得已而暫歸曹營,聲言「降漢不降曹」,並連斬袁紹派遣來犯的顏良、文醜兩員大將,聲名大噪,得到曹操的特殊禮遇,並請獻帝封帝君為「漢壽亭侯」。厥後探知劉備及張飛的下落,乃掛印封金,毅然保護二嫂,千裏迢迢過五關斬六將,投奔古城,兄弟才復團聚。

劉關張三人經過千辛萬苦,南取荊州,西下巴蜀,遂與魏、吳鼎足而三,劉備入川後,委命帝君鎮守荊州,一時威鎮華夏,孫權累討荊州不得,乃聯合曹操進襲荊州,帝君大發神威,擒殺于禁及龐德,其後不幸誤中了呂蒙的驕兵之計,進兵樊城,而失荊州,乃至被困麥城,敗走臨沮,途中遇伏被擒,不屈而亡,時在建安十四年冬(西元二一九)享年六十歲。同時遇害者有帝君長子關平。

帝君昇天後,顯聖屢屢,在世時忠義感人,故而深受國人景仰崇拜,蜀漢後主賜諡壯繆,後加義勇王,明神宗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達鎮天尊關聖帝君」,明崇禎時加封「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清順治元年制定春秋二祭,順治九年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康熙時加封「協天伏魔大帝」,歷代均有封敕。民間或因帝君忠義不欺精神,又奉為商界保護神,唯近年民間流言帝君已由五教教主共選為第十八代玉皇上帝之說,不但不符宗教及神學邏輯,同時也貶誣了帝君忠義不阿的「神格」,實在荒誕不經,正式的宗教徒,切忌盲從倡導。另按帝君祭期僅台灣一地即有正月十三日、五月十三日及六月二十四日三種,依據「王鴻緒明史崇禮志」「明史禮志」「明會典」「大清會典」「欽定禮部則例」「燕都遊覽志」「胡棟關帝志」等記載,均以五月十三日為祭關廟之期,蓋以是日係帝君之誕日,於今雖無官祀,但民間為符史實仍應尊古循例崇祀為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iyi20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