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機內相陸真人聖紀

真人姓陸,諱通,字接輿,春秋時之楚人,喜好養生之術。「高士傳」云:「楚昭王時,政令無常,陸通乃佯狂不仕,時人稱為楚狂。孔子適楚,楚狂接輿遊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其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晝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吾行卻曲,無傷吾足。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煮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孔子聞之欲與語,接輿趨而避之。窮耕於野,楚王聞其賢,遣使持金百鎰,車馬二駟往聘之,接輿不應,使者去,接輿妻從市來曰:『先生少而為義,豈老違之哉,門補車何深也,妾事先生窮耕以自食,親織以為衣,食飽衣煖,其樂自足矣,不如去之。』於是夫妻變名易姓,隱於蜀之峨嵋山,壽數百歲。」則真人不但是一位滿腹經綸,高風亮節的長者,而夫人也是一位賢淑絕倫,甘守淡泊的奇女,夫妻二人均能耕織自給,知足常樂而不為厚祿所動。道書以真人後遇老君度之,夫妻皆得成仙,蜀人世世見之。真人證位「天機內相」,與文始真人、道陵天師、淨明祖師同列「天府四相」。

淨明祖師許真君聖紀

道教淨明派祖師,姓許名遜字敬之,後世多稱「許旌陽」或「許真君」。父名肅,世居許昌,漢末避亂而遷居南昌。其母夜夢,有金鳳啣珠墜於掌中,吞食而有孕,於吳赤烏二年正月二十八日祖師降凡,少而穎悟,長通經史,並通曉天文、地理、音律、五行、讖緯之書,尤好神仙修煉之術,擇棲西山之陽的逍遙山,專以修煉為事,不久被任命為旌陽縣令,後來測知晉室終將衰敗,乃棄官歸山,一日忽有女童五人,各持寶劍一口前來相贈,雖感驚異但仍受之,而且承授劍術。旋即即前往丹陽,投拜黃堂女師諶姆為師,學得銅符、金丹、寶經、正一斬邪之法,三五飛步之術,及淨明五雷諸法,道成而遊歷各地,蕩妖除魔,為民袪患,尤以斬海昏之蛇魔,誅長沙之蛟精,最為後世所樂道。

孝武二年,時年已一百三十六歲,八月初一日,有仙人自天而降,告真君曰:「奉玉皇詔,授子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八月十五日,白晝拔宅飛昇,雞犬亦相隨之,只留下修行鍾一口及石函一方,拔宅之際又掉下一藥臼,及一車轂留在世間,裏人就地立祠,累經增修,廟貌巍峨,即今之西山萬壽宮,亦屬淨明道派之祖庭。

宋徽宗勅封為「至道玄應神功妙濟真君」,證位為「天樞使相」為天府四相之一,亦主泰、玄、都三省之一的泰省,曾設淨明法壇於西山傳授法籙,是淨明派之祖。

閭山派屬淨明道之支流,在閩設有閭山大法院。

南華真人--莊子聖紀

南華真人即戰國時之莊子,名周,字子休,生於楚之蒙縣,專治老學而甚精其道。樑惠王時,任為漆園史,以職卑不肯就。楚威王遣大夫二人為專,以玉帛相聘,告曰:「欲以境土國事相委」,欲以為國相,適莊周垂釣於濮水,持竿不為所動,問曰:「楚有神龜,已經死了三千年,楚王將它精飾而藏在廟堂之上,成為神聖的卜具。此龜它是願死留骨充為精貴的卜器,還是願活在水中自由泳遊呢?」二人曰:「寧可生在水中搖尾。」莊子曰:「你們請回,我要在水中搖尾。」宋王亦遣使相聘,亦以「不為有國者所羈」相辭,而終身不仕。隱居於抱犢山中,服育火丹,後以道成羽化。所著之書盡闡無欲自然之道,及逍遙飄逸之意,陳義高超,非同凡筆,名曰:「莊子」是哲學上的重要著作。

莊子認為:「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天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復言「道在螻蟻、在梯稗、在瓦甑、在屎溺。」道不但是萬綵之本根,而且無所不在。相傳莊周喪妻,非但不悲,反而鼓盆而歌,莊周夢中化為蝴蝶,栩栩而飛,怡然自得。均寓人生生、壯、老、死,恍若一夢,生何足歡,死何足悲,且萬物平等,應如蝶之翔,宜各得其所,一切自然,是合道也。

唐玄宗追號莊子曰「南華真人」,宋徽宗加封「徽妙元通真君」,莊子一書是道教五大經之一,曰「南華真經」。

三茅真君聖紀

三茅真君就是茅盈、茅固、茅衷三人之合稱。

茅盈,字叔申,漢時鹹陽人,少秉異操,不營聞達,獨慕清虛,潛志於道,鑽研老子、易經,十八歲時,得曾祖茅濛所遺世之修道秘法,乃入恆山精修,以後移隱江南句曲山,並師事西城王君,旋獲天皇大帝遣使賜予神璽玉章及紫華羽衣,太上道君遣使賜給金虎真符,流金之鈴,金闕聖君賜以四節嚥胎流明神芝,茅君乃食芝、佩璽、服衣、帶符、握鈴而立,使去以後,五帝復傳太上之命,賜紫玉之版,黃金刻書,九錫之文,拜茅君為「太元真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人稱茅君。

茅君仲弟諱固,字季偉時任執金吾之職,季弟諱衷字思和,為五官大夫,均居顯位,聞盈得道成仙,乃各棄官,渡江東來尋兄求道,盈皆授以至道,並賜九轉還丹,命二人依法煉服,俱得成仙,茅固證道「定祿真君」,茅衷證道「保生真君」,世稱「三茅君」,並名句曲山曰茅山。

茅山一派鹹奉三茅君之法,與天師道並不同科,原設有「上清法壇」傳度道眾。晉時許謐、許翽、陶弘景等道教先師均居茅山,輯成「上清經」傳世,即「道藏」的「洞真」之部也。高道抱樸子等輩,均曾潛修於茅山。茅山是道教十大洞天第八,名曰「金壇華陽洞天」,屬紫陽真人所治。

清微仙譜以:元淳佑間,封大茅君盈為「太玄妙道真君,東嶽上卿司命真君」,封二茅君固為「定祿沖靜真君」,北茅君衷為「保命明慧真君」。

少陽帝君聖紀

少陽祖師姓王諱誠,字玄甫,又號東華子,元世祖時,曾勅封少陽祖師為東華紫府少陽帝君,道稱輔元立極大道帝君。傳係天仙東王所降凡,化身度世故亦稱為東華帝君,生於戰國時代。據「金蓮正宗記」載述:『東華帝君生有奇表,慕真風,性喜道術,白雲上真見而愛之,曰:「天上謫仙人也。」乃引之入道,授以青符玉篆,金科靈文,大丹秘訣,周天火候,青龍劍法。東華帝君潛心修持,盡得其妙,遂隱居於崑崙山的煙霞洞,結草菴以自居,額曰東華觀。』他後來離開崑崙山,徙居代州五台山,山中的紫府洞天成為他潛修之地,在人間有數百歲,他的體態容貌一點都沒有衰老的現象。帝君開闡玄宗,發揮妙蘊,陰功濟物,玄德動天,故天真賜號東華帝君,又曰紫府少陽帝君。度門人正陽子鍾離雲房,嗣弘法教。全真之道,由此濫觴,故立為全真第一祖也。

按少陽東華帝君傳道給正陽鍾離祖師,鍾離傳法給純陽祖師孚佑帝君,純陽祖師又分別傳給海蟾純佑帝君和重陽輔極帝君,而合稱為全真老五祖。

正陽帝君聖紀

「正陽帝君」,又稱「正陽祖師」,關於他的生平及成道史實,在「續文獻通考及宣和遺書」等文獻中,均有記述,世俗的考證之法,偶有難下「定論」之處,而神之「不可測」易經早於數千年前即已言之,茲分舉其大要以供參考。

鍾離權,字雲房,號和谷子,又號正陽子;因為衪出生於漢代,所以通稱「漢鍾離」,又號「正陽子」,故尊為「正陽帝君」。帝君生於富貴人家,美髯俊目,身長八尺,曾先後在漢、魏、晉各朝任將軍之職,他遇見上仙王王玄甫時,學得長生之訣,又遇華陽真人,學得太乙刀圭和火符內丹,從此摒棄一切俗務,到縣城東四十裏的正陽洞修煉,復雲遊崆峒,在紫金四皓峰得玉匣秘訣後飛昇。(另一說,唐末入終南山飛昇。)

還有一種說法,大要如下:鍾離權是燕臺人,改名覺,字寂道,號和谷子,又號正陽子,又稱雲房先生;父為列侯,宦雲中;誕生真人之時,異光數丈,狀若烈火,侍衛皆驚。真人頂圓額廣,耳厚眉長,目深鼻聳,口方頰大,唇臉如丹,乳達臂長,如三歲兒,夜不聲不食不哭;第七日,躍而言曰,「身遊紫府,名書玉京」。及壯為漢大將,征吐蕃失利,獨騎奔逃山谷,迷路,遇一胡僧,蓬頭拂額,體掛草結之衣,引行數裏。見一村莊,曰此東華先生成道處,將軍可以歇息矣,揖別而去;真人未敢驚動莊中,良久聞人語云:「必碧眼胡人饒舌也」;一老人披白鹿裘,扶青藜杖,抗聲前曰:「來者非漢大將鍾離權耶?汝何不寄宿山僧之所?」真人聞而大驚,知其為異人也;是時,方脫虎狼之穴,遽有鸞鶴之思,乃回心向道,哀求度世之方,於是,老人授以長真訣及金丹火候,青龍劍法,真人告辭出門,回顧莊居,不見其處。後又遇華陽真人,傳以太乙刀圭,火符內丹,洞曉玄玄之道。又遇上仙王玄甫,得長生訣,遊雲水至魯,居鄒城,入崆峒,於紫城四皓峰居之,再得玉匣秘訣,遂仙去。

以上二說,都是記述正陽祖師的出身和修道得道的經過,大同有小異,並錄以為道友們參考之。民間後以祖師為八仙之一。正陽祖師曾以如意枕授呂祖於長安酒肆,呂祖因黃樑夢而感悟人生靡常,唯道是歸,二祖復相偕共度海蟾祖師及重陽祖師,合少陽祖師而稱之為全真老五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iyi20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