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現代版“《周公解夢》”:夢對我們有什麼用?

資料來源:大紀元新聞

2001年11月28日

【大紀元11月28日訊】幾乎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自己做了一個情節曲折的夢,在夢中大腦清醒,邏輯清晰,可是第二天醒來後就很困惑,“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是從哪兒來的?我怎麼會做這樣的夢呢?”最近《科學》雜志上的幾篇文章向我們介紹了關於夢的最新研究成果。

夢源於“固有記憶”

由於我們夢境中的許多內容與自己最近的經歷有關,因此有的科學家推測,大腦是從“說明性記憶”系統中提取做夢的素材的。“說明性記憶”系統包括了大腦最新獲得的資訊,儲存著你可以說明自己知道的東西。例如9的平方根是多少,愛犬的名字是什麼等。健忘癥患者由於大腦中海馬狀突起受傷,失去了“說明性記憶”的能力。因此如果我們的夢來自“說明性記憶”,健忘癥患者就不應該做夢,或者與其他人做夢的方式不一樣。但是哈佛醫學院教授羅伯特.斯提克戈德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卻發現:像有正常記憶的人一樣,健忘癥患者在入睡後也會“重放”他們最近的經歷,惟一不同的是他們意識不到自己夢見的內容。在斯提克戈德教授的實驗中,兩組實驗對象每天都要玩幾個小時的“俄羅斯方塊”,結果到了夜裏,他們都夢到了旋轉的、下落的方塊。

因此斯提克戈德的研究小組得出結論,夢一定是來自健忘癥患者也擁有的記憶,即“固有記憶”,這種記憶可以被科學家檢測出來,你自己卻意識不到。例如當你多年沒騎自行車以後第一次騎車時,或者不看原稿打字時,就是在依靠“固有記憶”。

夢中能思考學習

那麼夢對我們有什麼作用呢?斯提克戈德認為,大腦經常為一些難題所困擾,在睡夢中它將記憶、事實與感情結合起來,把它們像拼插玩具一樣組合在一起,並把這些資訊轉換成我們可以理解的形式。斯提克戈德交給實驗者一些複雜的問題,讓他們在幾天內拿出解決方案。

在此期間一組對象被允許進入“REM睡眠”(即眼球快速運動睡眠,是最深層次的睡眠,夢通常在這個階段發生),另一組人則被迫保持清醒。結果發現前一組人比後一組人解決問題的進度明顯要快。斯提克戈德認為,這項實驗表明大腦在睡夢中可以鞏固已經獲得的資訊,並將其重新整合,換句話說,大腦在做夢時也在思考學習。

斯提克戈德的理論可以解釋以下這則趣聞:1865年,德國化學家弗雷德里希.凱庫勒被一種化合物的分子結構難住,百思不得其解。這個分子由6個碳原子和6個氫原子組成,如果按照傳統的分子結構理論,讓它們組成一個分子似乎是不可能的。有一次當他在爐火前打瞌睡時,在夢中看到了兩條絞在一起的蛇在咬對方的尾巴。他從睡夢中醒來,茅塞頓幵:這個分子一定是環形結構的!凱庫勒就這樣在夢中發現了苯分子的結構。

有人持反對意見

斯提克戈德的研究結論在科學界引起爭議。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傑羅姆‧西格爾博士就是反對者之一。

西格爾做了一項實驗,將老鼠放到一個小平臺上,下麵是一桶水。當老鼠進入“REM睡眠”後,由於肌肉放鬆,它會掉到水裏。經常參加這項實驗的老鼠記憶力明顯下降,但西格爾認為這與缺少“REM睡眠”無關,疲勞和突然落入水中引起的壓力才是影響記憶的真正原因。

在另外一項實驗中,當研究人員用一種不容易造成壓力的方法來干擾老鼠的“REM睡眠”時,老鼠的記憶力就沒有下降。

此外一件發生在人身上的實例也支持了西格爾博士的觀點。曾有一位患者被彈片擊中,大腦受損,無法進入“REM睡眠”,也無法做夢。可是在他受傷之後,還完成了在法學院的學業,成為一名不錯的律師。10年來的密切觀察發現他沒有一點記憶問題。

科學家認為,對夢與睡眠問題的巨大分歧進一步說明人類對夢知之甚少。要是夢的研究者能夠像凱庫勒那樣就好了,一覺醒來之後就能搞清夢的真正含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iyi20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