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與現代人的生活
時間:西元一九八九年元月九日
地點:佛光山
對象:法師、教授

各位教授先生、各位嘉賓:大家吉祥如意!
這次佛光山承辦國際禪學會議,會議主題為「六祖壇經之宗教與文化探討」,由星雲發表主題演說,至感榮幸!
《六祖壇經》不但是佛教禪學的一部寶典,而且被我國錢穆博士推為研究中華文化的必讀之書。《六祖壇經》全文皆以禪學為主。禪的思想,為東西方文化共同接受,因為禪不是甚麼神奇玄妙之理,禪只是一種生活,是大、是尊、是真善美的境界,是常樂我淨的領域。
禪,是人間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禪,是智慧,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的本來面目,是人類共有的寶藏!
禪,雖然是古老的遺產,但更是現代人美滿生活的泉源,因為禪的功用可以擴大心胸、堅定毅力、增加健康、啟發智慧、調和精神、防護疾病、淨化陋習、強化耐力、改善習慣、磨練心志、理解提起、記憶清晰。
尤其禪能令我們認識自己,所謂明心見性,悟道歸源,茲以「禪與現代人的生活」為題,分四點說明,就教各位!
一.禪的人間社會性
禪,不是什麼神奇玄妙的現象;禪,也不是佛教專有的;可以說人間充滿了禪機,大自然無一不是禪的妙用。禪像太陽的熱能一樣,只要有心,到處都有自己的熱能。
說禪有人間的社會性,因為禪不是少數人的,禪是人間的。佛陀在靈山會上,把禪法傳給了大迦葉,但把禪心交給了每一個眾生。
禪的光明照耀著人間;禪,溝通了人我的關係,溝通了心物的關係。禪者與禪者之間的接心、印心,處處都說明了禪的人間社會性,禪門一千多則的傳燈故事,不但玄奧,而且美麗。那些禪話裡,處處都說明了禪者從矛盾中,見解如何去統一;從差別中,思想如何去融和;從分離中,精神如何去相依;從人我中,兩心如何去相通!
僧問洞山禪師:『寒暑來時,如何躲避?』
洞山答說:『何不向無寒暑處去?』
僧再問:『如何是無寒暑處?』
洞山道:『寒時寒殺闍黎,熱時熱殺闍黎。』
僧反駁道:『你不是說到一個既不寒又不熱的地方,為什麼又寒殺熱殺呢?』
洞山終於明白的說道:『寒冷時用寒冷來鍛鍊你自己,熱惱時用熱惱來鍛鍊你自己!』
所以禪者不逃避人間,永遠活躍在社會每一階層,在寒暑冷暖、榮辱苦樂、貧富得失、是非人我中不動心。「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這就是禪者人間的社會性格。
「春城無處不飛花」,同樣的,「人間到處有禪機」,從禪的名稱,可以看出禪的社會性,如禪食、禪衣、禪床、禪座、禪燈、禪味、禪話、禪行、禪悅、禪喜、禪友、禪眷、禪用、禪心……等,人間社會裡,哪裡沒有禪呢?
真正的禪者,山林水邊,陋巷鬧市,不分僧俗,不計男女,人人可參禪,人人可問道,所謂「一缽千家飯,禪僧萬里遊」。禪者的雲遊行腳,就是那麼人間化、社會化!
禪者的社會,亦即是禪者所住的禪林,他們對工作和合分工,同道間參訪互助,修持上嚴格精勤,處眾時上下平等,生活裡樸素無華,心地中統一歸真。
今日人間社會上,流行著不少的病態,如:緊張、功利、自私、狹窄、執著、暴力,急需要禪者安祥、放下、大公、寬廣、空無、慈悲的良方來對治,這有賴各位學者專家推動始為功!
二.禪的時空普遍性
所謂禪,就如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在禪裡,沒有時間的長短,沒有空間的遠近,沒有人我的是非,剎那之中有永恆,一念之中有三千。心中有事,虛空小,心中無事,一床寬,因為禪者對時空有普遍性的悟入。
禪者的修定,不重成佛,只重開悟,只要一悟,何愁大道不辦?所以禪者修定悟道以後,你掛念他年老,他說沒有時間老;你要他旅行遊覽,他說法界皆在他的心中。因為禪者一悟以後,就能泯滅時空內外、自他對待,其實內外、對待,實皆一如也。
如以數則詩偈,皆可明禪定皆一:
(1)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內定);拈花微笑,付囑摩訶迦葉(外禪)。
(2)應無所住(內定),而生其心(外禪)。
(3)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內定);
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外禪)。
(4)猶如木人看花鳥(內定),何妨萬物假圍繞(外禪)。
(5)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外禪);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內定)。
(6)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內定);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外禪)。
說到悟,那不是語言文字所能形容的,但悟必然透過禪定可以體驗的,可以說悟才是參禪入定的真正目的。因為悟,可以領略到時間的永恆,可以體會出空間的無邊。悟,在人我裡完全生佛平等,在時空裡,完全法界一如。
智通禪師半夜忽然起床大叫:『我悟了!我悟了!』一寺大眾都被他吵醒,歸宗禪師嚴肅的問他:『你悟的什麼?』智通毫不遲疑的回答道:『我悟的道是師姑原來是女人做的!』
這樣的回答,實在太妙了!師姑是女人,是多平常的事,但真正的懂是證悟諸法普遍平等,才真正的瞭然。
石頭希遷的「未到曹溪也不失」,惟寬禪師的「道在目前」,都是說明禪的時空是普遍性的。
溈山告誡石霜:『莫輕一粒,因為百千萬粒皆從此一粒生!』
三.禪的自尊規範性
禪,是絕對的超越,絕對的自尊,在禪者的口中「魔來魔斬,佛來佛斬」,絲毫不留一點情面;「佛之一字,永不喜聞」;黃檗禪師的「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以及臨濟的「既不禮佛,又不禮祖」,好像佛祖和他有什麼仇恨。其實有這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自尊精神,才能和大覺世尊的禪道相應。
禪者雖重視師承,但六祖大師的「迷時師度,悟時自度」,更為所有禪者效法。蓋禪者直下承當,以表示對自我的尊重。詩云:「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及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由此可見一個參禪者,為了求真的精神,雖然八十歲的高齡,也要靠自己去找到他要的答案。
大凡一個禪人,他的修行,應該注意下列四點:
自我觀照,反求諸己;
自我更新,不斷淨化;
自我實踐,不向外求;
自我離相,不計內外。
我們這個時代,大多數人好像迷失了自己,乞求於別人的幫助;如果失去了指引,自己就好像不能獨立擔當。對「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的人」,禪者自我尊重,應是現代人的一帖良方。
禪者也非常重視自我的約束,自我的規範。自從六祖大師的行化大開以後,馬祖創建了叢林,百丈 建立了清規。千餘年以來,沒有一個禪者不守清規的。下列原則,是他們最重視的規範:
自食其力維持生活 不可傷害修道禪人
不壞團體家風信譽 不自宣說自我成就
每日必有發心作務 修福修慧感恩知足
物質生活越淡越好 重視師承豎立家風
因為禪者重視生活規範,從不到處生是弄非,今日這個脫序的時代,應該學習禪者榜樣!
四.禪的生活實踐性
我們本次會議的主人翁惠能大師,就是一個從生活中修行成功的人。
惠能八月樁碓,親自作務,實為他進入悟道的不二法門。離開了生活,固然沒有禪;離開了作務,更無法深入禪心。自古以來,像百丈的務農、雪峰的飯頭、楊岐的司庫、洞山的香燈、圓通的知眾、百靈的知浴、道元的種菜、 臨濟的栽松、溈山的粉牆……等等,處處都說明禪者非常重視生活。
有人問趙州禪師:『什麼是禪法?』趙州指示他去洗碗,再有人問什麼是禪法?趙州告訴他去掃地。因此學者不滿,責問趙州難道洗碗掃地以外沒有禪了嗎?
趙州不客氣的說道:『除了洗碗掃地以外,我不知道另外還有什麼禪法?』
有源律師請教大珠慧海禪師道:『如何秘密用功?』
大珠道:『饑時吃飯,睏時睡覺。』
有源不解的說道:『那每一個人每天都在修行?』
大珠道:『不同!別人吃飯,挑肥揀瘦,不肯吃飽;別人睡覺,胡思亂想,萬般計較。』
現代人的生活,普遍的追求感官的刺激,以為快樂,其實閉起眼睛來的觀照禪心,那才是快樂的泉源。
今日社會,每個人都想發財升官、娶妻生子,但升了官發了財,他過的生活並不快樂,有夫妻兒女,煩惱更大。還有不歡喜別人的擁有,不愛見別人的快樂,成為最大的生活上的苦惱。如能實踐禪的自我淡泊的生活,實踐禪的服務喜悅的生活,則當下就是一位真正的禪人了。
剛才我向各位報告的「禪與現代人的生活」,我講的第一點是「禪的人間社會性」,第二點是「禪的時空普遍性」,第三點是「禪的自尊規範性」,第四點是「禪的生活實踐性」。我只是做一個引言,更精彩的,則有賴各位發表的高論。
祈求三寶加被各位福慧雙增!
(佛光山一九八九年國際禪學會議主題演說)

Tags: 星雲大師

No Comments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造廣論的宗旨–圓滿教法留世間~文/BY日常法師講述

說現在,這個現在不是單單我們目前,在宗喀巴大師時代,離開我們現在已經有五百多年快六百年了,就是那個時候的狀態,就實說起來,這佛法實際上的傳承的情況要比我們現在好太多太多,可是那時候的局面如何呢?講修行的人多聽聞,不要多懂道理,而道理本身是告訴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如何去修行,你必須了解了為什麼要修行,這個力量會推動你去修行,更進一步告訴你如何修行,以及修行過程當中,對、錯、結果的驗證等等……。這個都是要事先理論上了解了,你才能夠去做。現在你都沒有這個條件,你請問怎麼修得好?結果就產生了講修的人雖然想修,卻不一定得到正確的結果,通常我們說盲修瞎練,弄了半天浪費了一生時間,實際上這種惡習養成功,就多生多劫,真可惜。   那麼另外一種呢?說原來修行必須要從聽聞佛法開始,所以他就依照著次第說聽聞,本來聽聞了以後,應該進一步把所了解的,緊跟著去如何驗證,這個才是真正聽聞的目的。不幸又犯了錯誤,說聽聞的人,他又不好好的去修行。所以廣聞的人又不能認真善巧了解這個道理。結果這麼一來的話,廣聞的人就變成功空口說白話,修行的人就變成功盲修瞎練,這個非常可惜的事情。   是的,有的時候我們看見有這種狀態,譬如像六祖大師,他自己本身可並沒有廣博的認識,他為什麼這樣好呢?這個我們要了解,他是宿生多生多劫已經積累了前面這個基本,基礎已經有了。對世間來說,我們所看得見的只是短短的幾十年乃至一百年,而整個佛法來說,那是從前面無限到後面無限。那麼修行這個階段來說,就是從最開始一點不認識,接觸佛法以後步步上升,到徹底究竟圓滿,這個裡邊一定是經過:怎麼樣觸發那個動機,然後親近善知識,如理的聽聞圓滿的教法,聽聞了以後,如理思惟,然後認真去修行,這是必然過程。   而這個要經過多生多劫,所以有一類人,他前面已經有了相當程度了,所以這一生出來,他不要做這個基礎,正規一般狀態大部分人來說的話,這個我們應該有的認識。如果你不認識這個,然後斷章取義的來說、來看的話,這個不合適,是教法的錯誤。假定這樣的話,那我覺得我們不必仿效六祖大師,仿效六祖大師已經太差了,你何不仿效佛呢?六祖大師是聽了一偈開悟,也只是開悟而已。佛乃至一偈也沒聽見,他就自己跑出去就出家了,最後坐在這個尼蓮禪河邊上面,到了晚上抬頭一看,看見月亮,就大徹大悟成了佛了。如果說我們真正能夠這樣的話,仿效六祖大師也太沒有出息了。為什麼要仿效六祖大師?要我的話我仿效佛,我也跑到印度坐在那個上面,抬起頭一看成了佛了。這個我們一定要了解。   所以因為前面這種情況,不是偏於這個,就是偏於那個,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產生了種種的缺陷。所以說:「觀視佛語多片眼」,對於佛的道理都沒有辦法得到完整的認識,都是殘缺不全的。   所以佛在世的時候,就告訴我們一個最好的指示。平常我們像瞎子摸象一樣,是的,我們是摸到了象,那是我們應該有的認識,是摸到了象,可是我們畢竟是瞎子摸到一部份,千萬要想辦法多體會、多聽聞、了解全貌,不要執著自己,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不單是自己對認識方面是這樣,而且自己的理智上面又是沒有力量能夠善巧的辨別完整的這個佛法的道理。本來這個理解辨別,應該是說兩點,就是理智的辨別,這個地方用言字有它的道理,簡單的說一下。通常我們作學問常常有一句話叫真理愈辯愈明。   是!你一個人也可以思惟觀察辨別,可是的的確確不如在學者彼此之間共同論辯往覆推敲這樣好。譬如我們世間平常自己也感受得到,一個人坐在這個地方,也許你覺得沒勁,但是兩個人碰在一塊兒如果談什麼問題,大家辯起來,平常我們常常說抬槓子,或者佛門當中叫沖殼子,這個抬起槓子來,沖起殼子來,是越沖越起勁,越抬越起勁,這勁就提起來了。   那麼修學佛法的人亦復如是,我們能夠善巧利用這個特長的話,我們可以產生更深遠的功效。不過這個辯論也要有它一套很完整的方法,比如我們現在經過陳那、法稱二位菩薩淨化以後的所謂因明之學,這就是非常善巧的一個辯論的方法,這個是在修學佛法當中一個最好的工具。所以這個地方說,我們理智上面的辨別能力也沒有,修學上面的這樣的學辯的力量也缺乏。自己又不能完整的把握得住佛法的中心,像瞎子摸象一樣,又不能善巧的去辨別這個完整的教義,所以總歸走偏走錯,因此對這個圓滿的道路,這個佛指示我們正確的這個我們就走錯了,所以下面說離開了智者歡喜的道路。   那麼要曉得我們真正修學佛法它須要很多條件。圓滿的佛法,通常我們來說,說悲、智。然後說性宗、相宗,次第上面次第下面依著上去的話說聞、思、修、慧,戒、定、慧三學,每一個方面,都層層構架,因果相循,這樣的上去,這絕對不是片面、局部的,要想得到圓滿的引導的話,一定要有殊勝的教授。這個「教授」這地方要說明一下。教授這地方特有所指,就是指經過善知識把這個經論裡邊,換句話說經論就是諸佛引導我們凡夫,從凡夫地一直到成佛的最圓滿的這個內涵,這個裡邊重要的關鍵所在,所以它本末何在?然後大小的次第,以及很多關鍵的地方,這個就是教授。譬如說我們常常看一本書,看過了以後,並不能夠把握得住這個裡邊的重心,以及它上去的很多關鍵在什麼地方,這不知道。以及性相二宗之間,怎麼樣互相配合,那麼小乘,然後怎麼樣的層層上去,這裡邊都有它必然相互的關係,你能夠了解了,這個時候它是相輔相成必不可少的,如果你不了解的話,往往會產生種種流弊。以我們目前來說,我們常常聽見一句話說:性相絕裂,性宗跟相宗就像牛的二隻角一樣,各是各的,實際上卻恰恰相反,性宗跟相宗必須是互相相輔相成,這就像鋼筋水泥一樣,兩個鋼筋加上水泥,水泥加上鋼筋,那個房子才造成功很完整的結構,現在你把它拆開來了,骨頭是骨頭,肉是肉,乃至於說這兩個你不能配合的,這豈不是很糟糕嗎?這個差在那裡呢?就是沒有得到這個正確的教授,現在要殊勝的教授,你能夠得到了這個東西以後,才能夠把佛所說的圓滿的道理能夠認識。   那麼說到這裡我順便提一下一件事情。比如我們經常這麼說,大家也了解,目前佛所傳下來的三藏十二部經典當中有兩部圓教經典。所謂圓教經典就是最徹底圓滿的把佛自己要深證、內證的經驗和盤托出。也就是說從我們凡夫地一直到最究竟圓滿的這個程度,所有的內容都告訴我們的那個經典,叫做圓教的經典。一部是法華,一部是華嚴。是求它的總相來說,換句話說就最後的結果來說,法華跟華嚴說的都是最後究竟決定成佛。   可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去看的話,這兩個之間就有絕大的差異。法華一開頭的時候是授記,乃至於二乘大智舍利弗……等等,每一個人都成佛。最後不要說證羅漢果,隨便一個人他只要有一天接觸到了佛法,留下那個種子的話,他最後也成佛。所以法華裡面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一個普通的人以散亂心,就像我們普普通通跑到那個廟當中看見了佛像很歡喜,南無佛念了一聲佛,他最後這個種子也成佛,說明這個,他究竟一定成佛。但是這個成佛的時間上來說,卻是從種下這個種子到最後圓滿,不曉得要經過多長多遠的無量無邊的阿僧祇劫,那是個天文數字,我們根本無法想像。不要說是個凡夫,就是一個證了果的小乘聖者,像大智舍利弗等等,他們都還要經過很長的天文數字的一個年代才能成佛,所以成佛的時間這麼遠。   而另外同樣的是圓教的華嚴呢?善財童子以十信滿心最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就一生取辦。這差的天差地遠,這差的太遠太遠了。假定說這個兩者時間當中,反正說慢一點成佛沒關係,那個時候我們在天堂上面享福,那倒不妨慢一點,要曉得這樣的天文數字那段時候的話,極大部分都在惡道當中受無量無邊的痛苦,現在這種痛苦叫我們受一點點都受不了,何況這麼長的時間。所以這個時間對我們是絕端重要的一件事情。這裡邊兩者同樣成佛,而真正決定的關鍵,如果我們有機會有能力,以及自己想去抉擇的話,是決定會找那個快速的,絕不可能說慢慢的來。   現在這問題說,那二者當中,為什麼一個這麼快一個這麼慢呢?那就是這樣─你有沒有得到圓滿的教授教誡?你得到了,就是一生取辦。否則的話,對不起你就是轉這麼大圈子。這個關鍵是沒錯,哪來得到那個圓滿的教呢?要有殊勝教授。所以大師看見了這個內涵,又鑑於眼前這個狀態,所以他說我見已來解釋這大車道,告訴我們這個才是走這一條大乘的圓滿的道路。   平常我們常常說大乘而不用大車,那個地方大車是有個原因的。法華經上面這個羊、鹿、牛車那個譬喻,佛就告訴我們,佛出世真正的目的都把最好的東西給一切眾生,所以比喻當中說不同的根性引誘他,但是最後都是同一的大白牛車。所以這個大車道就是表示這個才是真正最圓滿,最徹底、最究竟、最正直的。現在大師就見到了前面的這種不理想的情況來解釋,原來這個才是最殊勝、究竟、圓滿的道路。從這地方我們就了解本論真正的內涵實在是無比的精采,無比的圓滿。   以我個人的體驗來說的話,我當初修學佛法以後,也是遭遇到種種困難。那個大乘、小乘固然是彼此間有種種諍論,乃至互不相容,可是對我們畢竟比較更隔閡一點。   南傳是小乘的,我們都是大乘的。但是就以我們目前來說,我們同樣是大乘的,對不起這裡邊又有各式各樣的問題。有說性宗,有說相宗,然後又是教下,又是宗下,有人講修行的,有人講這個,乃至於同樣的宗下,對不起它有五家七宗;同樣的念佛,它又有這樣的不同的法門,大家互相彼此間不能相容,實在是覺得不曉得怎麼辦是好!   一直等到接觸了本論,乃至了解了本論了以後,不但把這個問題整個解決,彼此不但不矛盾,而且彼此間都是互相呼應。所以真正的關鍵就是我們沒有了解圓滿的教法。這地方我要隨便一提,譬如說我們現在修行,那麼大家也許誤會了,要我們樣樣學會了以後然後再來,不是這個意思,照樣的你念佛的是念佛,參禪的是參禪,可是假定你善巧的了解了這個方法以後。你參禪也好,念佛也好,結果是大不一樣。   我現在隨便說一個例子。譬如我們目前來說,這個念佛是最多,實際上也的的確確適應我們目前的機,是最善巧的一個法門。在末法的時候,我們要想解脫這個苦惱的最善巧的法門,莫過於念佛是千真萬確,但是祖師告訴我們說這是萬修萬人去,這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為什麼我們修了半天修不去?這不是一個大問題嗎?當然這個原因很多,這個地方我簡單的說明一下。說我們所以為凡夫不能去的原因是為什麼?因為我們業障很重,而我們的智慧資糧不夠,所以我們要把業障盡除,然後資糧積聚了,然後你拿這個功德迴向,如果夠的話,你就能夠往生,這是很明白的一個道理。   現在我們其他的不談,說現在為了要求念佛,然後我就單單念佛,這個好。可是我們往往產生一個問題,因為剛才說的,眼前事實上面大家沒有圓滿的教授,往往除了自己走自己的這個一門以外,往往彼此間不能互相認識,乃至於排斥。「排斥」這事情是有非常嚴重的障礙的。   佛說的清清楚楚,他為了幫助一切眾生,所以求各式各樣的法門,所有的法門無非是解決一切眾生的種種方便。法無大小,本身最主要的應機。而每一個法都經過佛無量劫捨頭目腦髓,這樣積聚起來的,所以它有它的無比的價值在。我們現在隨便輕輕易易的否定它,毀謗它了,不知不覺當中造成功這個謗法的障礙。我們修學佛法的人都應該了解,佛經裡面告訴我們,你造五逆十惡,諸佛菩薩有辦法幫忙你懺悔解除,你謗了法,對不起,沒有辦法。結果我們現在修行的人自己謗了法了,請問這個是什麼?增加無比的障礙。你說辛辛苦苦的念佛,念佛的功德不一定得到,你隨隨便便排斥別人,產生了絕大的障礙,你這樣的一點點你就能去了嗎?不但不能去,而且是積累了很多罪過,所以在這一點我只隨舉一例。   那就是說,假定我們了解這個大概的,也不要說最徹底圓滿的,有一個稍微深一層的認識,那時候我們曉得是沒錯,修學佛法須要這樣的圓滿的。眼前只是限於目前的狀態,沒辦法真正的深學廣學,將來我決定要深學廣學的。所以先因地上面種下一個要深學廣學的因。所以懷著這個非常慚愧的心情,現在一心一意只有祈求這個大善知識,念阿彌陀佛,你就只管念你的,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呢?旁邊的人如果在那地方,他弘他的教也好,他學他的禪也好,如果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我想我們就會這樣想:對啊!這佛法在這世間真不容易!佛陀經過無量阿僧祇劫捨頭目腦髓,積累的這個圓滿的教法,流傳在世間,我們諸位修學佛法的佛弟子應該努力去把它弘揚傳持,而我現在力量不夠,只能念佛已經感到慚愧,現在看見他卻是能夠弘揚教,他能夠弘揚禪,我讚歎歡喜的不得了,在這種狀態當中必然結果。是的,將來我也要弘,可是眼前力量不夠,所以我現在念佛。眼前單單如果是每個人像我念佛,那個佛法不是慢慢的慢慢的只有這個,別的沒有了。幸好他在這樣努力,我就非常讚歎,非常歡喜,我可念我自己的佛。結果一方面你讚歎別人增長自己的功德,一方面我也讚歎你,你也讚歎我,佛教彼此互相讚歎,於是這個教法也旺,我們也增長功德,不影響你的念佛,你在這種狀態當中,有什麼樣不同呢?   前者儘管你念佛可是因為你謗法造下了絕大的惡業,念得的一點功德被這個惡業抵消,還透三分,反而欠了很多,自己還不知道。所以明明是萬修萬人去的最好法門,念了半天念不去,你現在懂得了道理,不要你改變,卻是產生這麼大的功效,第一個。第二個因為你因地當中已經這樣想:我將來一定要求圓滿的佛法,我現在先走這個路,等到你一旦到了極樂世界以後,那個時候你心裡想一想,現在到了,現在我要廣學深學,你很快的這個因又啟發,所以這條直道又走上去了。要不然的話你儘管到了那個地方去,你種下去的因,到那時候發出來的芽,你還是會走你的老路子。至少到那時候,你重新要去懺悔等等,豈不浪費很多時間嗎?所以這一點我們要認識的。不管你是準備走圓滿的路子,不管你目前走那一門,這個道理我們應該認識,所以這個圓滿的教法,對我們實在太好太好了!   那麼現在大師就把真正的中心告訴我們,主要的是能夠把圓滿的教法留在世間,你們能夠圓滿的學固然好,其他的人只要你得到了,不管你得到了以後,自己用在那裡,那一部份都得到好處。所以他把這個圓滿的教法解釋,他自己本身也看見了這個事實,了解了這個道理,他心裡面是非常歡喜。有這個圓滿的教法,整個的弊端可以救,整個的佛法可以興,而這個正是佛菩薩一向的志願,一向的作法,所以他說,故我心意遍勇喜,真歡喜!這歡喜的情況是遍而勇,不是說淺淺的,小小的,因為諸佛菩薩的心量本身這個狀態就是這樣。
諸佛菩薩的心量。本身這個狀態,就是這樣,這個是他造論的宗旨。他是這樣,對於最後有一點說:登座聽受,聽完了以後,又一再的諄諄善誘告訢我們:「你們好好的要聽,要照著這個去做!」

Tags: 廣論, 往生, 極樂世界, 阿彌陀佛

No Comments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念佛、參禪有成就的基礎~文/BY日常法師講述

我們現在在這個地方,來幹什麼?修學佛法,你為什麼要修學佛法?說目的,我們已經了解了,那麼,為了達到我們去苦得樂的目的,我們有一個認識,說我們所以得不到的原因,因為對於很多事情,沒有正確的認識,一個專門名詞叫「無明」。換句話說,我們在無明當中,我們的概念,我們的執著,我!我!我!這個東西都是錯誤的根本,痛苦的根本在這裡,唯有一個有正確認識的人,指導了你,你了解了你的錯誤,那個時候心裡面想排斥這個錯誤。不但如此還要進一步的認識,怎麼樣才是正確的,然後照著正確的去做,那個時候,你才能夠轉化得過來,這個道理很清楚,這個道理才是我們真正第一步應該擺在心裡想一想的,所以我們記住,我們現在跑到這地方來學佛,我想沒有一個人不同意,大家都會這樣想。不過這地方呢,我們進一步的檢查一下,實質上的內容,我們跑到這裡來,是不是真的學了佛了?這是一個大問題,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我們來的目的是學佛,我們也這麼說,可是實際上我們學的是「我」,你們會講,為什麼講學的是「我」?我現在仔細分析一下,你們也可以把它看成道理來看,也可以把它看成功學佛來看。假定你把它看成學佛來看,你就受用了,假定你只是把它聽作道理來聽,那我也在這兒浪費,你也在這兒浪費。我們往往跑到這地方來,我覺得,我覺得我要這個樣子,我要這個樣學,是不是大家都有這樣想法?我想有。本質上面,應該就是我有這樣意志,要學到什麼,可是不幸的是,我們所以來,真正的原因,就是有一個根本問題--我自己不認識我是誰?所以叫做無明,我們的情緒,起心動念,以及我們的知見,無非都在錯誤的認識當中。今天我們看了一本書,佛告訴我們這樣,啊!懂了!我真的懂了嗎?沒有!然後我們是懂了一些什麼,就是懂了我們對這一個文字的概念,這個概念不一定是佛要指給我們看的,這個內容很重要。我現在隨便來講一個實際上的例子。我們常常說這個佛法裡面講空的,你也要得看破啊!你也得放下,一點都沒錯,你只要能夠看破,看破嘛你就放下,放下嘛你就自在,對!對!一點都沒錯。結果你真的看破了嗎?你真的放下了嗎?你真的自在了嗎?我想仔細的檢查,不能說沒有,但是絕對沒有真的做到。我們文字說懂了,但是我們懂的這個文字,就是我們以前在世間上面所認識的這個意義,於是你認識的是這一點,真正派上用場的,也是這一點,你所看破的,世間的一個標準是看破了一點,所以比起沒有聽見這兩個字,或者沒有經過這兩個字提醒的時候,稍微好一點,但是佛法真正要你的看破,你看破了嗎?我想這個答案是肯定的─沒有。當然,看,也沒有看見,你放得下嗎?根本放不下,因為你沒有看破,沒有放下,所以你也不得自在。可是我們偏偏自己說:懂了!懂了!在這一種狀態當中,於是我們自己覺得學到了,所以這個學到的真正說起來不是佛法,想想看,對不對?我以後經常會運用這個例子,所以一開頭我特別強調。假定說在這個地方,大家沒有辦法真正的體會到的話,我們就不可能深入,這是個很重要的概念。所以,還是我們平常因為有這個概念,所以往往自以為認識,就停在這個地方,你沒有辦法深入。在這種情況之下,始終還是繞著兩樣東西,一個我的見解,我覺得對,你這個「對」,是什麼?就是世間上面,以前不懂的文字,現在你懂得了文字相,這個文字是以世間的標準來說,由深刻一層的認識,這個是沒有錯,所以可以說你是一個知識份子,但是學佛差得十萬八千里,門都沒摸到,種下一個因,第一點。然後呢,你的感受,對不起,那瞭解都不瞭解,我的感受還是普通的習性,世間的來說人家問文人,文人的習性是什麼?講起來,講得頭頭是道,做起來是一無是處,就像普通一般的愚夫愚婦一樣,那我們現在實際上都是這樣的,大家喊這個民主,大家喊這個喊那個,看別人的時候,喊得清清楚楚,輪到他身上的時候,做起來是一樣的莫名其妙,現在我們修學佛法了,第一個難關就是這裡,想想看。所以這個地方提示了我們什麼?我們不要自己覺得懂了,要想真正得到好處的話,應該要深一層的,好好的廣學!不必說我們現在想要樣樣都學,就是簡單地學念佛吧!參禪吧!說實在的,還是不夠,這個以後再說。   
那麼在這一個地方,我順便也提佛經上面的一個公案來說明一下。這個法華經,我想我們大家都瞭解的,佛出世了以後說了很多經典,在這經典當中,現在流傳下來的,有兩部經典,通常說圓教經典,換句話說,最圓滿的,一部是最初說的華嚴,一部是最後說的法華。這法華很有意思,它最後告訴所有的弟子,你們每一個人到最後都成佛。先開始說那些小乘的阿羅漢們,平常已經證了羅漢果了,他以為就到此為止,佛告訴他,不!這是方便法門,最後你要成佛的,所以一一授記。最後呢,乃至於說任何一個人,你只要隨便的念一聲佛,跑到廟裡邊,合一個掌,鞠一個躬,乃至於小孩子玩,拿了這個泥沙造一個塔,塔就是寺廟了,就是這個樣,都會成佛。當然這個成佛的時間很遙遠,不過這裡我現在要提示給大家的,是說他授記大智舍利弗尊者等等,最後你要成佛的,你還要供養兩百萬恆河沙多少諸佛,多少時間以後成佛。看一看!大智舍利弗尊者是佛弟子當中智慧第一的,而且我們看那經論上面,已經無量劫來跟著佛,生生世世跟著他,有這樣的因緣,這一世證了羅漢果了,到最後成佛還要轉了個大圈子,這個是圓教經典。可是另外一部圓教經典有意思呢!華嚴,這善財童子,他是十信滿心,結果他最後也成佛,他的成佛的時間上面是一生取辦,說這一生可以成就,所以他最後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兩個之間,雖然同樣成佛,這個時間,那完全無法想像,那是個天文數字,天文數字都無法形容。假定說這個成佛這麼差別當中,我說沒有關係,反正你到那時候,昇了天上人間,舒舒服服,到那時候,突然之間,一下成了佛了,那我倒還是願意等一下,因為成佛很辛苦嘛,所以我等了半天,到那時候成佛了,不是就等等嘛,不是的!實際上,這個無量阿僧祇劫在這裡面,大部份時間是在受苦,受無量無邊的苦,那羅漢將來走到佛還要苦,凡夫的話那更不談,大部份時間都在三惡道當中輪轉,痛苦得不得了,這第一個事情。第二個事情呢?轉了大半天你最後成佛,不是到那時候說那個佛,自然地掉在你頭上,你還是要經過這樣的努力,一點都不能少的,這個我們必定要了解。有這樣的因,有這樣的果,你到最後成佛還是要,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要真正成佛,要做兩件事情。那兩件,一個要所知障徹底地淨除,煩惱障徹底淨除,兩樣東西,那個東西你沒有淨除之前,不行!換句話說,那個債在那裡,你沒有還清之前,就是負債的,還清了,什麼時候還清了,就對的。還有呢,你要做就要做那麼多,什麼時候做圓滿,什麼時候就是對的。這樣結果呢,前者走這麼長的路,完了以後,同樣還要付出這麼大的努力去完成,後者一下就達到,他也達到了。這兩個比較,對我們有極重要的一個概念,大家記住!為什麼?我想如果說我們自己肯努力在這個方面追述一下的話,沒有一個人例外的,一定願意走善財童子這一條路。這個太冤枉了,走這麼長時間太冤枉,因為這個吃了冤枉苦頭,對不對?這個概念在那裡呢?看下面,這個就在這兩部經上面說得清清楚楚。所以,如果說你們將來真正的要學本論的話,我之所以把課排得比較少的原因,你們要肯學,好好地去找各式各樣的經論,自己證明。法華上面說得清清楚楚,我啊,無量劫以來,就把那圓滿的教法告訴你,告訴你了以後,對不起,你就聽不進我的話,總是急急忙忙照你配你味口的去做,結果就因為這樣,你以為得到了,沒有,沒有得到。所以它中間說了一個什麼比喻叫化城喻品,大家還有印象吧?這個化城喻品,我現在完全用最平常的方式來說明,最重要的意義。就像說,我們現在要去到某一個地方求寶一樣,這一條路是蠻長遠的,大家一直跟著那個大商主,大商主就是我們的佛陀,他是完全了解的。去走呀,走在路上是又渴又累,大家跑了個半天,又跑不到,眼看要退心了。佛陀曉得這些人的心量太差,所以這個地方,現一個化城,到了,到了!大家覺得好歡喜,結果進了城,喝了一點水,吃飽了覺得很高興,佛陀就說大家精神振作了,啊!還沒有到,下面還有路!那個時候,他就跑起來,那就對了。我想在座的,一定有很多同修,唸過法華,曉得這個公案,沒有唸過好好的去看一看。這個地方,我不強調後面的,這說明什麼?說明我們真正要想學這個佛,應該一開頭的時候,先心平氣和,耐下心來,把佛要告訴我們的,正確圓滿的教法認識了,然後你開始去一口氣走的話,這個就是一生取辦,否則的話,你急急忙忙去做,這條是遠路。就實說來,在我們沒有正確了解之前,因為我們畢竟是個凡夫,自己我也一樣的感覺,叫我去一聽見那個佛法,這麼難走,這麼長遠,誰都會害怕。但是如果你有了正確的認識,正確的了解以後,誰都會取後者,因為你害怕的結果,並沒有因為你害怕而省力,反而讓你吃盡千辛萬苦!這是個真實的內容。所以真正重要的,假定說我們能夠如法的去瞭解,這個完整的內容,然後去走的話,倒反而來的省事。在這個地方,我來說一個比喻,說明這件事情。比如說,我們現在來造房子吧,這麼說,我們覺得要造個房子,夏天太熱,受不了,冬天太冷,颱風的時候,造個房子。急急忙忙造一個房子,簡單一點,只要可以住得進來,只要弄個鐵皮釘一釘,是什麼都不要。到了那個時候發現,不是的,這個房子不夠呀!你要真正的要想達到圓滿,不是這樣。那麼,這個比喻是什麼?就像我們現在覺得很苦惱,那麼我們趕快要找一個安樂的地方,躲起來。結果我們發現,真正徹底圓滿地躲掉這個痛苦,得到這個安樂的地方要佛,像造個房子,要造一個摩天大廈一樣,所以那個時候你要重新改建。不過這個地方我們往往有一個問題就來了。那你改建,第二次改建的時候,這個老房子拆掉重來,拆掉重來一趟還可以,我們往往有這個毛病,說現在這個一間不夠,因為我們南普陀就是最好的典型,一間不夠再加一間,一間不夠再加一間,東加一間,西加一間,往東面加一間,往上面加一間,往那面加一間,加得非常凌亂,到後來,你簡直不曉得它怎麼辦是好!不過好在我們現在這個架子向兩邊還寬,實際上它不是,這是個高樓大廈,我說一層,然後呢,二層,對不起,你造三層的話,這地基不穩,不行的,怎麼辦呢?把它拆掉重來,所以我們往往說造了三層,造一層的時候,覺得馬馬虎虎,造了再說,要造二層,還可以,造到三層的話,把三層全部拆光,地基重來。然後呢,造了四層、五層,到了那時候,你又全部拆光又全部重來,我們常常做這種事情。我想我們眼前這種感受很多,我們跑到馬路上,那是剛造好,過兩天又挖一個洞,原來這個還沒弄好,過兩天又挖一個,原來那個東西沒弄好,我們總覺得不方便,現在我們修學佛道也是如此,所以在這個地方不是,我們一開頭時候,先把那個基礎穩固,說我們要造一個摩天大廈,雖然現在沒有這個力量,但是沒有關係,一步一步來,我一定要從那個基礎造好。如果我有了正確的認識,一開始有這個規劃的時候,你第一步,就把基礎造得非常穩固,到了那個時候,一層樓一層樓,你一直造上去,一直造到了摩天大廈。當你一步一步造上去,不是說非常辛苦,當你造了一步的時候,你可以說造好了,你可以安住在一樓,再造了,可以安住在二樓,再可以造上去,安住在三樓,你這樣的層層上去,到最後圓滿的時候,整個的金碧輝煌,那個大小都起來了,這個裡邊的差別,差得天差地遠。剛才那個比喻,雖然好像是很可笑,實際上,我想我們人人感受得到,現在我們修學佛道,也是如此。所以宗喀巴大師在這個地方示現給我們看,他們很多當年印度的大德,都是這種風格。所以我們目前,我在這地方特別要說明這件事情的道理,也就是這樣。在我們開始的時候,我覺得我們就應該對這個教法,有一個完整的認識。不,這個地方並不是告訴我們說,我們要學宗喀巴大師這樣,他是一個密的,我們也是要密的,不!這個意思是說,你對整個的教法有了圓滿的認識,把你的目標確定好了以後,那時候你進一步選你現在相應,應該走的路,比如對我們現在來說,我們應該走的淨土,那時候,你才是走的淨土,一門深入。那麼你會說,同樣是淨土,你這個淨土,跟我這個淨土有什麼不一樣?不一樣,差得很大。平常我們現在念佛的人,聽見了念佛,趕快,往往就是我只要念得去就好了,弄個下品下生!結果你念了半天,下品下生都不一定去得了。這是一個事實,現在這裡我們說,萬修萬人去,這個法門,對不對?對!淨土法門是萬修萬人去,可是現在,一萬個人修,有幾個人去啊?找不到幾個,這是個事實。那麼現在照這個法門做,有什麼好處呢?你有圓滿的認識了以後,第一個是萬修萬去,第二個要去的目的也不一樣。我本來說,我只要去就行了,現在不是,我要成佛,不但要自己解決,而且幫助一切人解決,可是為了要達到這個目的起見,選我現在最相應的念佛的路子,這樣的情況,所以我要去。所以你剛開始去的時候,你要求的就是上品上生,乃至於有一個人就要無上乘,說我現在去念的是要求什麼?要求這個寂光淨土的上品上生,上品上生還分四土九品的。那個時候,當然,我們現在的條件,不一定真的能夠達到寂光的上品上生,乃至於同居的上品上生,都得不到。那沒有關係,你可以得到上品中生,上品下生,至少你可以很穩。還有一點,因為你的願心這樣,將來一去見到了佛,你所追求的圓滿的東西很快,這條直路,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在這個本論我一開頭說明,我並不說建議大家要學那一個宗派或者那一個法門,完全不是。這個宗派法門是你們自己選你們個人自己相應的,而是一開頭的時候,我們要瞭解佛法的整個圓滿的內容是什麼?你有了正確的了解了以後,然後把你的目標一開始的時候,規劃出來,從這一個認識當中,選取找到你自己相應的路,然後你走上去的話,千穩百當,而且是最省事、最快速、最圓滿,念佛照樣的念,參禪照樣的參。所以這個後面,它會告訴我們的是,我們修行一定是一門深入,這個根本的道理,在這裡。除了這個以外,還有一個,假如你真的一門深入,找到了門還好,不幸的我們往往是什麼?在門外空轉。我們中國有一句話叫「閉門造車」,現在不是,門都沒摸到,乃至於在原地踏步,我們自己覺得在修學佛法,就像剛才說,我們覺得修學佛法,實際上,在修學的我,弄到後來,「我」是越弄越大。現在在這個地方,我們不妨仔細檢查一下看看。平常我們最流行的,也可以說最適應我們現在時代的,就是淨土。這個印光大師,是淨土的大德,他特別說明,有很多人,弄了個半天,是念佛也好,什麼也好,越念是煩惱越重,對不起,弄錯了,怎麼會呢?就是剛才這個道理,我覺得對了,實際上呢,沒有真的對。所以前天說的,未會先會,千萬不要!我們修了個半天,不是修的佛法,是修的「我」,把那個我是愈弄愈大,那個冤枉苦頭吃得太多!太多!不過這個詳細的內容在下面,所以我談到宗喀巴大師,當年修行的狀態。他所以有這麼高的成就,所以能夠幫這麼多人的忙,乃至於把整個的教法這樣的振興,到今天我們還有這個受用的原因,就指出這一條路來。這個也就是,我所以選取本論,在這個地方跟大家共同研習的原因。同樣的,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我把那個講法本身,也完全改變。以後*原則上面都是遵循這一條路,講到每個地方,總要使我們對它產生一個認識。然後這個認識當中,慢慢的去推展擴大,而不忽視整個的內容。等到我們有了這個認識以後,慢慢地到每一個程度,然後把整個的全貌安進去,使得我們對於整個佛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所以我們這裡是簡單地說明一下,宗喀巴大師他當初是這樣的,他是先在教法上面,有了這樣的一個認識。所以當年,在他那一個時代,他在整個西藏,可以達到獨一無二的,最高的這樣的一個地步。

Tags: 印光大師, 廣論, 淨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iyi20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