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穆岳王聖紀

岳王諱飛,宋河南湯陰人,生於北宋徽宗崇寧二年,時有鵬鳥鳴於屋頂,乃取名飛,字鵬舉;生未彌月,黃河決堤,母姚夫人擁飛坐在大甕中,隨波飄至對岸而倖免於難。岳王少年即負氣節,隨周侗修文習武,家貧無錢買紙,而取柳枝就沙土習字,刻苦勵學,年未及冠已武藝超群,並能左右挽射強弓,對孫吳兵法,亦精研有得,母姚氏親刺「精忠報國」四字於其背。宋宣和中金四王子兀術興兵侵犯中原,王以「敢戰士」應募從軍,殺敵有功,昇承信郎,旋又因功昇秉義郎,改隸於留守宗澤麾下,屢破金軍智勇雙全,不但宗澤深為器重,且獲宋高宗親書「精忠岳飛」四字,製旂以賜。復破李成,平劉豫,斬楊麼,累官至太尉,又授少保,宣撫使兼田大使,河南北路招討使,未幾,復大破金兵於朱仙鎮,並填「滿江紅」一闋,以明其志,悲懷壯烈感人肺腑,正欲指日渡河直搗黃龍,收復失土還我河山,時秦檜為相,力主和議,一日進降十二金牌召回岳王,授意佞臣萬侯咼等人誣劾岳王,以莫須有罪名偕子雲死於獄中,時年三十九歲。孝宗時詔復原官,賜諡武穆,甯宗時追封鄂王,改諡忠孝。後人以其忠孝可欽,足為式範,因多立搬奉祀,亦有與關聖帝君合祀而合稱為武聖者。道教尊之為「宋忠義勇岳元帥」及「忠勇武穆神王」,民間亦有與關聖、呂祖、灶君、王天君合祀而稱五恩主者。二月十五日為岳王誕辰紀念日。宋史列傳中,記述其生平功業及忠勇事蹟非常詳盡,時至今日,國人對岳王壯志未酬不幸遭遇,仍為之感嘆不已。

開漳聖王聖紀

「開漳聖王」,一般稱為「聖王」、「聖王公」。因為他本姓陳,所以民間又稱他「陳聖王」或「陳府將軍」。

「開漳聖王」,是唐代僖宗朝的武進士陳元光,又名光華。他字延炬,號龍湖,河南固始人,生於唐顯慶二年二月十六日。幼即慕道,年十三時隨父戌閩。當時福建省還是蠻族之區,是一塊未經開發且不易治理的地方。父逝後,聖王奉欽命為元帥(一說曾為福建觀察使王湖或其弟武威節度使王審知的部將),率軍平定漳州所屬的龍溪、漳浦、南靖、長泰、平和、詔安、海澄七縣,將中原文化移植漳州,對地方的文教建設極有貢獻,從此民智大開成就非凡,對我國閩漳的開發具有重大的積極事功,這是聖王當年以「開漳將軍」兼漳州州事,努力施行仁政、安撫蠻族的具體功績,因此博得漳州人士普遍的崇敬和讚揚,歿後且敕封為「威惠聖王」,漳州民眾奉為地方神,虔誠祭祀以迄於今。

民間有此傳說,陳元光係以「鷹揚將軍」隨他父親衛戌福建,父死任中,遂奉命代行父職,光啟初年,終於擊敗了潮州悍盜,降匪眾;隨後,為了控制嶺表,報請在泉州和潮州之間創置漳州,朝廷準其所請,並任命聖王負責鎮撫,多少年來,幾千裏內,迄無桴鼓之警;到了晚年,竟因討伐悍匪而捐軀於綏安溪太原,諡號「忠毅」;墓仍存該地,後改葬松州堡,立廟石鼓山下,當地稱為「將軍廟」。宋高宗曾加封為「靈著順應照烈廣濟王」神號,並配祀其部將「輔信將軍」「輔義將軍」為屬神。

廣利尊王聖紀

據「古今圖書整合泉州府部外篇」載述:尊王姓陶,名不詳,生卒年代是唐朝,他常行商往來於閩粵地區,原為江介地區人民。有一次衪行商至泉州,某天投宿旅邸。晨起時,尊王忽見二人行蹤怪異,似非善類,遂趨前再三盤問他們,二人當即告訴尊王說:「本地人民多行不義,上千天條,積惡已深罪在不赦,因而該有大災難,上帝命我二人拿毒藥,投在眾井之中,毒死此地百姓以應劫數!」尊黃聞言大驚,反問二人:「此地百姓有何罪過,何以神意要他們全部畢命?你二人必是假托上帝之命!」二人聞言,互顧微唒,尊王再次盤問他們:「是何毒藥如此厲害,能畢全境百姓性命?能否讓我見識見識。」二人遂拿出毒藥給尊王觀看,尊王突然出其不意的奮力將毒藥一奪,投入自己口中吞下,並說:「就讓我代替此地百姓一死,赦免他們吧!」言畢馬上「立化」,所謂「立化」,即肉體生命已死而形神卻屹立於人間。此地百姓知道尊王捨身救了他們之性命,為報其恩一靣深悔往日之非,一靣便將尊王法身移於郡治街左,立廟奉祀,名曰糶糴宮,此後尊王屢顯聖蹟,佑鄉佑民。由於尊王犧牲自身而興利於眾生,故尊曰廣利尊王,世享香火。

三山國王聖紀

三山國王,乃山靈之神,依民間之說法,神的地緣應為廣東省潮州府之地,如揭陽縣河婆墟之明山、獨山、巾山等三山之神均屬之,據潮州府誌記述:宋代末葉,恭帝被據北去,文天祥立端帝昺於福州,改元景炎。旋元兵壓境,張世傑奉帝南奔潮州時,至揭陽縣治途次,被元兵包圍,勢正危殆時,忽然天氣驟變,風雷晝晦之中,有三支兵馬從各方山區衝出,由三位將軍率領,驅退元兵,解圍之後,諸臣正欲向前致謝,三支兵馬又向原路退去,頃刻間不見蹤影,於是始知山神顯靈救駕,乃向空謝之,嗣後因山區有白石、綠樹、赭土三色,乃勅封為三山國王,邑人因此立廟祀之,塑像均據山色青面、白臉、赭顏為主,三山國王久顯神異,香火綿延至今不絕,閩粵台人士多祀奉之。另一傳說是三山國王之大國王姓連名傑字清紀,二國王姓趙名軒字助政,三國王姓喬名俊字惠德,皆為允文允武的樑棟之材,早在南北朝時,曾助楊堅完成隋皇朝帝業,結為異姓兄弟,封為開國駕前三大將軍。因朝政腐敗,乃退隱嶺南修成正果,誓願護國佑民,隋恭帝時加封為三大元帥。唐朝時潮州府因匪賊為患,山神助官軍剿匪,奏請勅封為三山國王。宋太宗征討交趾路經嶺南顯靈,三山國王引導得平安回朝,加封連國王清紀守巾山,為「威德報國王」,趙國王助政鎮守明山,為「明肅寧國王」,喬國王惠德守獨山,為「弘應豐國王」三山國之生,無法稽考,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庚辰(公元九八○年)因安南國丁氏被黎氏所篡,太宗禦駕親征,適路經廣東潮州遭霧迷途,幸三山國王引導,而於二月十五日勅封連國王,七月二十五日敕封趙國王,十一月廿五日勅封喬國王,而後人作為誕神之日期也。

靈安尊王聖紀

「靈安尊王」,本靈奉祀在泉州府惠安縣青山,所以又稱「青山王」。據民間的說法是:靈安尊王就是三國時代東吳孫權的稗將張滾,建安十七年,孫權徙治建康,特別調兵遣將分別守備浙江、福建,當時,張滾奉命鎮守福建泉州府惠安地方;他在任內正直廉潔,忠勇多謀,施仁佈德,生民立命,深得軍民的愛載,故政績卓著,為各縣之冠,因此,孫權封他為「照應侯」,惠安縣民則崇拜他為「生神」。張滾逝世後,停靈縣衙東配室內,吏屬恭敬他的為人,便就棺槨砌石為壇,每年春秋兩祀,都非常虔誠,未曾或缺,縣官每有更迭,新官到任三天之後,例行備牲詣墓壇致祭,祈禱「民豐物阜,闔境平安」,久而久之,習以為常。縣民更為他建了一座「青山廟」,稱他為「武德神」,一般都相信他有驅疫之靈驗。

對於興建「青山廟」的由來,民間卻有這麼一段故事:

宋朝太宗皇帝登基後,有一新任縣官崔知節初至惠安,他未依例到張滾墓地祭祀,因此引起地方人士訾議,縣中耆宿恐有瀆神明,出面勸他要入鄉隨俗,好安民心,他才要衙役備了一副牲醴到東配室去致祭,正在焚香膜拜之中,墓碑突然向前傾倒,陪祭眾士紳大驚失色,都怪新官沒有誠意,觸犯神怒,及至瞪目一看,見墓碑背面刻有一首五言偈:「太平興國間,古縣本惠安;今逢崔知節,送我上青山。」

崔知節看過五言偈之後,不勝駭異,心想張滾來宰惠安,已經是七百多年的事,在死之前,怎能預知後人的姓名,而且確定必將來惠安做縣令;但是細按字跡,古色斑闌,決不是有人故意愚弄他而偽刻的,他感到非常奇怪,因此便問眾士紳說:本縣境內,有沒有叫做「青山」的地方?眾士紳說:縣治西北有山高聳雲端,四時蔥翠,一般都指為青山,但是從來就不曾聽說有這個地名。崔知節便特別邀請眾士紳為嚮導,前往青山勘查,果然鍾靈毓秀,風清氣爽,便選定群山之中的一片平蕪之地,捐出自己的薪俸,把張滾的靈柩遷往青山之麓,建廟塑像,歲時祭祀,署廟名「青山宮」,張滾亦被尊為「青山王」焉。

至於「靈安尊王」的封號,民間也流行以下所說的一段故事:

南宋高宗建炎中葉,金主亮渡過淮河之後,很快就進迫長江,大有攻佔南京的跡象;當時,虞允文奉朝旨防守采石磯,金太子兀术揮兵來攻,勢甚猖獗,在眾寡懸殊的情形下,守軍節節敗退,忽然天昏地暗,一支高舉「張滾」旗的兵馬,指揮部眾截殺,宋年以為援軍趕到,回頭衝殺,金兵不支,大敗而逃,宋軍遂得反敗為勝。是夜,虞允文陞帳,查問援軍何來?麾下兵將,都不知道,祗說援軍打著「張滾」旗號,如從天降,人強馬壯,爭先恐後的追殺金兵,隨即失去踨影;虞允文再問張滾是誰?現任何職,麾下兵將也沒有人認識,虞允文正在納悶,忽然有個出身福建泉州惠安的小兵跑到帳前,稟告他的故鄉有座「青山宮」,所祀的神就是張滾,日間見到的戰將和神像非常相似;虞允文詢問明白,覺得與眾兵將報告的也都脗合;況且大戰之後,並未見有任何義軍前來報功,更深信在國家存亡危急之秋,神明顯靈,是前來保衛大宋江山的;為了慎重起見,還特別派中軍到惠安訪問,回報果如所言,立刻修表上聞其事,高宗龍心大悅,乃詔封張滾為「靈安尊王」,並遣使重修廟宇,香火更為興盛,成為惠安人民的信仰中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eiyi201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